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牢牢掌握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主動權

劉萱

2025年07月25日08:38    來源:經濟日報222

原標題:牢牢掌握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主動權

人工智能作為新技術新領域,已成為重塑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關鍵變量。發達國家紛紛基於本國發展需要加快構建人工智能相關規則,使得這一領域的競爭已超越單純的技術較量,逐漸演變為國家戰略、制度創新能力和全球規則制定話語權等多方面的角力。

國際數據公司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總投資規模達3158億美元。美國2021年出台《國家人工智能倡議法案》,不斷以商業手段鞏固和擴大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優勢,同時以“全國人工智能人才激增計劃”等系列行動構建完善人才體系,實現人工智能人才的多層次覆蓋和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應對國際競爭持續儲備人力資本。歐盟2025年推出《人工智能大陸行動計劃》,試圖將歐洲建設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者,計劃投資200億歐元建設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劃撥50億歐元用於人才培養,將人工智能基礎課納入義務教育,優化人才引進政策,通過歐盟人才庫和科研基金大力吸引人工智能人才。

人工智能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前所未遇的風險挑戰,各國需摒棄技術沖突的零和思維,共同積極應對。目前,已有國際組織做出努力。例如,國際科學理事會積極推動人工智能領域跨國研究與合作,建立全球開放數據庫,共享全球南方國家急需的非敏感數據集,與世界科學院聯合資助非洲青年科學家參與人工智能研發,搭建先發國家與全球南方國家聯合研究機制等。

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我國需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主動權,既要加快實現這一領域的硬科技突破,也要加強科技治理的軟實力引領,主動參與人工智能治理,為彌合全球智能鴻溝作出中國貢獻。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可從以下方面著力,對內加強創新環境建設,對外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彰顯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為。

第一,優化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人工智能依賴的創新環境主要由技術生態、產業應用和資本投入等要素構成,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領域要佔領先機、贏得優勢,必須在基礎理論、方法、工具等方面取得突破。我國在基礎算法、高端芯片等領域仍存在受制於人的短板弱項。需抓住DeepSeek等產品在全球影響力提升帶來的契機,加大相關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完善法律框架及配套細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引導風險投資、科技金融領域向開創性、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技術領域傾斜。持續深化場景驅動,以豐富的應用數據反哺技術迭代,積極推動技術落地,形成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第二,充分利用科技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徑,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今年2月,人工智能行動峰會在法國舉辦,來自30多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高級別代表以及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峰會並共同發布《關於發展包容、可持續的人工智能造福人類與地球的聲明》,但此次峰會也暴露了一些分歧。面對日益復雜的科技合作態勢,需完善鼓勵科技交流合作政策和多元化資金投入渠道,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科技社團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國際合作與人文交流。支持舉辦國際創新大賽,鼓勵國內企業和研究機構在境外建設研發創新平台,積極融入東道國創新體系建設。

第三,積極推進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構建更加公平、包容的科技治理體系。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風險挑戰,各國應努力破除算力壟斷、技術封鎖等卡點障礙,推動形成人工智能發展的多極化國際格局,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更加平等、廣泛地交流和互鑒。我國可依托國際組織等多邊合作框架提供的交流機制,主動設置議題,培養儲備一批具備跨領域知識技能、兼具國際視野的人才隊伍,共同構建國際人工智能科技治理體系,深度參與人工智能領域國際規則制定,及時發出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系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環境研究所所長、國際科學理事會自由與責任專委會委員)

(責編:黃瑾、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