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胡宏
2025年08月25日09:2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222
7月14日至15日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繼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為推進我國城市發展以及城鄉融合指明了方向。當前,通過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等戰略舉措,中國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城鄉聯系日漸增多,城鄉關系呈現融合發展態勢,但城鄉二元結構並未完全消除。為適應城鎮化發展趨勢,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以縣域為空間載體,通過優化城鄉空間格局、升級城鄉產業、共享城鄉公共服務、統一城鄉治理體制機制等手段促進土地、人、資本要素在縣域城鄉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破除縣域城鄉空間、產業、服務、治理的割裂,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高質量發展特色縣域經濟促進城鄉融合
縣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一場城鄉關系的系統性重構,它不僅關乎產業升級,更是對傳統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高質量發展有特色的縣域經濟,才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當前,大部分縣域尤其是中西部縣域普遍面臨產業結構單一、要素外流、轉型乏力等困境,導致城鄉產業協同不足、輻射帶動弱化。破解這一難題,關鍵在於立足縣域資源稟賦,以縣城為樞紐培育特色產業集群——這既是重塑縣域經濟內生動能的必然選擇,更是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物質基礎。縣域經濟與城鄉融合是互為因果的辯証關系:通過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推動生產要素重組和價值鏈升級,實現“以城帶鄉”的物質積累,而城鄉要素的優化配置又為縣域經濟注入持續活力。這種動態循環旨在打破城鄉經濟二元結構,使工業化成果轉化為反哺“三農”的現實力量。需認識到,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壯大有助於加速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建設轉型升級。通過筑牢特色產業根基,打通城鄉融合的“任督二脈”,實現發展動能與民生改善的良性互構。
促進要素雙向流動推動縣域城鄉融合
縣域城鄉之間的要素交換當前主要表現為人口、資本、技術等從農村加速流向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城鄉要素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完全破除,大城市向縣城、城市向農村的要素流動面臨諸多困難。城鄉二元體制所導致的結構性壁壘使得城鄉間的資源流動受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要求“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城鄉融合發展的目標是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這需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破除制度壁壘,從而完善有利於推進“人地錢技”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自由流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全方位的制度和政策供給,確保任務扎實有序推進。
“新四化”同步發展助力縣域城鄉融合
現代化涉及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等。西方發達國家是順序發展的“串聯式”過程,我國是疊加發展的“並聯式”過程。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新時代我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呈現出新的特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推動“新四化”同步發展。推進“新四化”在時間上同步演進、空間上一體布局、功能上耦合疊加,是新發展階段實現城鄉融合的內驅動力和主要路徑。其中,新型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和核心內容,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引領﹔新型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結果,搭建承接工業化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集聚的空間、載體和平台﹔農業現代化則通過較高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進一步夯實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基礎﹔信息化又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注入新活力,引領融合發展。
進一步推進縣域城鄉深度融合發展
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培育特色產業集群不能簡單照搬發達地區模式,而應立足縣域實際,在差異化競爭中尋找突破口。一方面,要激活本地資源稟賦的潛在價值,讓縣域獨特的產品、山水、技藝、文化等變成可交易、可迭代的價值符號。另一方面,要構建開放包容的發展生態,吸引外部要素與本地優勢深度融合。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產業疊加,而是通過產業鏈供應鏈的有機銜接,形成城鄉互促共進的發展共同體。更重要的是,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與鄉村振興形成戰略協同。產業興旺不能僅停留在縣城層面,而要向鄉村延伸,形成“縣城龍頭+鄉鎮節點+村級網絡”的梯度布局,讓產業能量在縣域城鄉自然流動。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推進要素雙向流動,亟待制度創新。要素的雙向流動並非簡單的空間位移,而是對城鄉身份、權利與機會進行重新編碼的社會過程。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與金融制度的聯動創新,共同指向更宏大的命題:如何在制度層面為“人—地—錢”的重新耦合創造一種既尊重歷史又面向未來的規則框架。從更深更長遠來看,如何讓“流動”構建一種生產性力量——在流動中生成新的社會契約,在流動中重塑城鄉關系的倫理基礎,讓流動成為城鄉融合的價值共識。
挖掘“三農”自身價值。我國的城鄉融合發展是在包容、保護鄉村發展基礎上的城鄉融合發展,是以人為本的城鄉融合發展,並非將鄉村簡單地“城市化”,要讓城鄉居民平等地享受現代化發展的成果。外部資源輸入鄉村應被理解為激活鄉村內生主體性的動力,要通過不斷挖掘鄉村特色,包括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提升農村作為生態產品供給地、休閑觀光目的地、生態文化承載地的現代價值。城鄉一體化的治理體系應是“共同體意識”的再生產——讓城鄉在差異中相互承認,在互動中共同進化,強化縣域、鄉鎮和農村之間的合作治理。
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數字技術對縣域城鄉融合的介入,使城鄉關系從“物理連接”走向數字融合。它讓鄉村居民以“數字主體”平等進入市場體系,讓城市資源以“數據要素”的形式下沉鄉土社會。通過重構城鄉連接方式,使縣域能夠突破地理空間限制,在更大范圍內整合資源,最終形成數據驅動、智慧互聯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作者分別系四川大學經濟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