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飛進
2025年09月05日08:23 來源:經濟日報222
經濟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中心工作。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新時代經濟領域黨的理論創新的最重要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認真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以下簡稱《文選》),一個深刻感受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並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唯物辯証法貫穿於經濟工作的各方面、各領域和全過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必須緊緊抓住這個關鍵和重點,牢牢把握做好經濟工作的辯証法,不斷提高抓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創造性運用唯物辯証法,構建做好經濟工作的科學方法論
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經濟思想深刻體現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體現了“兩個結合”“六個必須堅持”等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的科學方法。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運用唯物辯証法,構建起做好經濟工作的科學方法論,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法指南。
一是辯証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在《深化對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認識》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我們要辯証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這些重要論述,創造性運用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和對立統一規律,要求用全面、辯証、長遠的眼光分析經濟形勢和發展大勢,用發展的思路和辦法解決實際問題,為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為我國乘勢而上實現更大發展創造了歷史性機遇。我國制度優勢顯著,物質基礎雄厚,經濟韌性強大,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既面臨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也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等內部挑戰,隻有以非常之舉才能化危為機、轉危為安。正是在辯証認識和科學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新質生產力等一系列重要原創性概念、創新性舉措,作出原理性貢獻,指引我國經濟乘風破浪,始終沿著正確方向高質量前行。也正是在辯証認識和科學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我們黨用中長期規劃科學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新時代以來取得了“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的巨大發展成就,並正在擘畫“十五五”宏偉發展藍圖,中國式現代化呈現出無比光明燦爛的前景。
二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一文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穩”和“進”是辯証統一的,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創造性運用質量互變規律和矛盾相輔相成的特性,要求把握好穩和進的辯証法、破和立的辯証法,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這是對我國40多年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在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闡釋,是新時代以來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智慧結晶,為我們推動各項事業發展、如期完成目標任務,提供了科學的總基調和方法論指引。
穩中求進的根本點在於穩定大局、不斷進取。其中,穩是主基調、是大局,是進的基礎和前提﹔進是方向、是目標,是對穩的狀態下所蘊含的進的趨勢的積極把握,是穩的動能和保障。“穩”和“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推動經濟發展不斷提質增效、邁上新台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決守住金融風險、社會民生、生態環境等底線,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同時把該立的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在立的基礎上堅決破,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取得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新成就,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三是堅持系統觀念。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文選》的多篇著作中,都明確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對多個重大問題的分析都深刻體現了系統觀念。比如,《關於構建新發展格局》指出,“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對各領域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加強政策協調配合,使發展的各方面相互促進,把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實踐不斷引向深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堅持的原則》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多維、立體、系統的工程,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指出,“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著力破除制約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作為一個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堅持系統觀念,創造性運用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原理,創造性運用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的觀點,要求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為優化經濟治理方式、解決復雜發展問題提供了方法論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深刻復雜變化的發展環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系統觀念的科學方法,還深刻體現在經濟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求“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就是對堅持系統觀念這一基礎性方法的科學運用。又如,不僅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時要堅持系統觀念,而且在落實各項戰略任務時也要堅持系統觀念﹔不僅在經濟工作中要堅持系統觀念,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也要堅持系統觀念,這些都是運用系統觀念這一方法的生動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領導干部堅持系統觀念,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証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我們黨領導工作的能力、水平和效果大幅提升。
四是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條重要方法論,在《文選》的多篇著作中都有深刻體現。比如,《准確把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指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實就是貫徹了問題導向。”《對新常態怎麼看,新常態怎麼干》用努力實現十個方面工作重點轉變,回答了“新常態怎麼干”這個重大問題,每一條都是針對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去的。《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強調,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指出,從問題導向把握新發展理念。
堅持問題導向,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把問題作為創新的起點和動力源,把目標作為對行動的引導和激勵,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通過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來把握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創新工作方法,推動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問題導向是對我國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是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抓好工作落實的重要要求,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創造性提出新發展理念,創造性提出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針對關系全局、事關長遠的問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這些都對我國經濟發展變革產生並將繼續產生深遠影響。正是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中,我們不斷開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新境界。
五是堅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這一重要論述,是對我們黨百余年奮斗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更是對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在不斷應對風險挑戰、戰勝艱難險阻中全面轉型升級歷程的高度概括。事物發展變化是由內因決定的,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堅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創造性運用內因外因辯証關系原理,要求多從內因著眼、著手、著力,找准症結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為我們應對復雜外部環境、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因任何外部干擾而遲滯,提供了定力底氣和科學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的外部環境,我們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大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面對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我們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大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面對個別國家搞“小院高牆”“脫鉤斷鏈”,我們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既為自身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又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動力。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但無論多大的風雨都不能掀翻大海。只要我們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就無懼任何風雨,必然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六是堅持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在《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釘釘子,找不准位置或者沒有力度,都是釘不好的。隻有用實勁、連續釘,一錘接著一錘敲,才能把釘子釘實釘牢﹔一根釘子接著一根釘子敲,才能把藍圖變為現實。這啟示我們:大到國家戰略,小到單位任務,隻有遵循客觀規律,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馳而不息抓落實,才能取得成功。
堅持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創造性運用規律的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証關系原理,要求提高抓落實能力,既大膽開展工作、銳意進取,又保持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穩扎穩打向前走,為我們不斷通過化解難題開創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前進路徑,提供了科學方法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堅持精准扶貧、盡銳出戰,組織實施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科技事業實現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美麗中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等等。新時代共產黨人發揚釘釘子精神,踔厲奮發、攻堅克難,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推動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辯証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問題導向,堅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堅持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構成了一個邏輯嚴密的經濟工作方法論體系,覆蓋了把握大勢、遵循規律、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狠抓落實的全過程,包含了量變到質變的全要素,彼此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需要統籌理解、綜合運用,而不能孤立地貫徹和運用。
從把握重大關系入手,深化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解認識
細讀《文選》可以發現,在多個重要領域,習近平經濟思想都提出了要把握好的若干重要關系。這些重要關系,是對辯証法的精妙運用,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方法論。這裡列舉兩例進行分析。
一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系。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強調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正確處理好的六個方面重大關系: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戰略與策略的關系、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活力與秩序的關系、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總體上看,這六大關系涉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設定、戰略謀劃、路徑選擇、前進方向、重大原則、重大問題等方方面面,充分體現了系統觀念。同時,這六大關系是在正確判斷我國社會發展階段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體現了對辯証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這一科學方法的運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這個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是我們在此前發展的基礎上續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歷史的新階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在新發展階段,我們將按照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正是基於對新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基於對我們黨中心任務的科學確定,基於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科學制定,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系、處理好戰略與策略的關系,被置於六大關系前兩位的位置。要求既做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頂層設計,把方向、抓大事、謀長遠,又全面推動各領域的實踐探索和實踐創新,抓准抓好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從而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戰略的原則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的有機結合,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
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則充分體現了“穩”和“進”的辯証法。守正是穩,是基礎和前提﹔創新是進,是動能和保障。守正要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創新要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做大中國式現代化的增量。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是對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一科學方法的堅持和運用。在守正創新中,中國式現代化不斷邁上新台階。
處理好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的關系,是各國現代化都面臨的難題,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解決好的重大問題。把這兩對關系納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系,充分體現了問題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既有利於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於推動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不斷實現共同富裕,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這兩對關系提供了制度前提。為此,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制度之力破解世界性難題。
處理好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系,充分體現了堅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的科學方法。自立自強和對外開放並不矛盾,立足自立自強才能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於高水平對外開放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實現自立自強,二者都是我們遵循發展規律、堅持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始終堅持的原則。而處理好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關系的關鍵,就在於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久久為功,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按照既定目標穩步前行。
二是經濟工作千頭萬緒,必須統籌好的重要關系。這就是我們黨對經濟工作提出的“五個必須統籌”的規律性認識: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五個必須統籌”有一個根本前提,那就是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証。“五個必須統籌”,是對新時代以來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實踐經驗的提煉和總結,是對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未來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是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深刻體現,是運用系統觀念從千頭萬緒的經濟工作中提綱挈領抓出的重大問題和重要關系,也是當前發展階段我們需要集中精力、一以貫之做好的事情。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一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我國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性地解答這道經濟學世界難題。以體制創新為保障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制度前提和秩序基礎。
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是經濟實現平穩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宏觀經濟調控的基本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能否實現,主要取決於供給和需求兩端是否動力強勁、總體匹配,動態平衡、良性互動。”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蘊含著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舉措,抓住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筑牢戰略基點。
經濟發展是一個新舊動能不斷接續轉換的過程。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才能實現生產力的躍升。當前,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呈現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領域交叉融合、多點突破的發展態勢,同時我國經濟已步入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不斷發展壯大。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明確了重要著力點。
對我國當前發展來說,存量與增量之所以成為一對重要關系,是因為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資源和經濟財富既形成了巨大存量,也有著巨大增量,存量與增量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明顯增強。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有效盤活土地等基礎性資產,推動產業園區“騰籠換鳥”,盤活城鎮各類低效用地等,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空間。
“質”和“量”,構成了高質量發展的兩個方面。量變是質變的基礎,質變是量變的方向。高質量發展就是從“量變”積累逐漸實現“質變”躍升的過程。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就是要深刻把握質與量的辯証統一,堅持以質取勝和發揮規模效應相統一,既以提升經濟質量引領和擴大經濟總量,又以擴大經濟總量為提升經濟質量提供“肥田沃土”,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於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的幾個關系》中,提出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關系﹔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中,提出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短期和長期、減法和加法、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幾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提出要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堅持破和立的辯証統一,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處理好部署和落實的關系﹔等等。這些重要關系的提出,都抓住了做好相關工作的關鍵點,都是對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方法論的創造性運用,閃耀著唯物辯証法的真理光芒。
把唯物辯証法思想充分運用到經濟工作各方面各領域
通讀《文選》可以發現,其中的每篇著作都閃耀著唯物辯証法的思想之光,體現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加強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各地各部門在落實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部署中,堅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經濟工作的科學方法,取得了諸多寶貴經驗,但也有個別地方和領域存在落實不到位甚至有偏離的情況。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知易行難,要把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貫徹到實際工作中,也是一個艱苦的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因此,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不斷提高對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方法論的認識、理解和運用水平。
一是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原著原文是最權威的。隻有通過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才能全面、准確、深入地領會思想精髓和核心要義,深入掌握其中蘊含的重要觀點、重大判斷、重大舉措、重要方法。閱讀原著原文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而不能是零碎的、孤立的。隻有靜下心來通讀苦讀細讀原著原文,同時聯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帶著問題學,聯系實際學,及時跟進學,才能完整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內容和科學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沒有思考,只是簡單地瀏覽、機械地記憶,再好的理論也難以被吸收和消化。要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真正學懂、學通、學透,努力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系統的理性認識,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做到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我們推動經濟發展、保持經濟增長速度,根本是要不斷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根本立場。人民是改革發展事業的推動主體,是改革發展成果的共享主體,也是改革發展成效的評判主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切立場、觀點和方法,都以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認識到這一點,才能不斷深化對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認識理解,才能不斷深化對這一科學思想所包含的諸多辯証關系的認識理解,才能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掌握和運用好做好經濟工作的科學方法。
三是堅持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形成理論指導—實踐探索—認識深化—實踐提升的互動循環。習近平經濟思想不是書齋裡的學問,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指導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實踐而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對於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解和貫徹,對科學方法論的掌握和運用,要放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實踐中去體悟、去檢驗、去提升。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全局性戰略問題、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具體表現。隻有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了解本地實際情況,摸清本地改革發展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使主觀更好符合客觀,才能在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導下,提出創新性舉措、開展創造性實踐去解決問題。同時,要堅持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全面傾聽各方面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不斷在實踐中檢驗抓落實的成效,從而不斷校正認識偏差和行動偏差,形成理論指導—實踐探索—認識深化—實踐提升的互動循環,不斷提高工作本領。
四是堅持胸懷天下,提高在開放條件下想問題、作決策、抓工作的本領。《文選》中不僅有多篇著作直接對開放發展進行了分析論述,而且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問題的分析中也都體現了開放發展理念。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開放發展不是一個選項,而是既定前提。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明多樣化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的大勢和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更要善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因此,必須堅持胸懷天下,提高在開放條件下想問題、作決策、抓工作的本領,樹立世界眼光,胸懷“國之大者”,把國際問題和國內問題聯系起來全面考察、整體考量,打開研究問題的國際視野,找到解決問題、推進事業發展的科學路徑。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