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2025年09月05日08:23    來源:經濟日報222

原標題: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我國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推動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努力構建人海和諧的海洋生態環境。2024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83.7%,較2020年提高6.3個百分點。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要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接續實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積極推進海域分層立體利用,探索開展海洋碳匯核算。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提升治理效能建設海洋家園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總體狀況如何?為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出台了哪些相關政策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李大海(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重要的“藍色糧倉”。海洋經濟是全球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國際貿易80%以上的貨物通過海洋運輸。我國正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不斷邁進,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和對外開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對於維持生態系統健康、應對氣候變化影響、提升糧食安全水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也是我國推動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發揮引領作用,深入推動國際合作,更好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典型生態系統變化趨勢向好,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依然面臨一些問題。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赤潮、綠潮等海洋災害不容忽視,海岸侵蝕、河口低氧等問題在局部區域較為突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

我國著力推進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夯實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1982年頒布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經過修訂和修正,與時俱進滿足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圍繞海洋環境保護法,先后制定海洋傾廢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加上相關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基本確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此外,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島保護法、濕地保護法、漁業法等其他涉海法律法規也對海洋環境保護作出專門規定。二是堅持系統治理,完善相關規劃。出台《“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十四五”生態保護監管規劃》等,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規劃體系。進一步強化海洋空間規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撐作用,編制《海岸帶及近岸海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等,全面部署安排海域、海岸線、海島生態環境保護。三是不斷推進制度保障。結合海洋開發與保護實際,先后制定實施多項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例如,建立入海排污口備案、環評審批以及海洋生態保護紅線、自然岸線控制、海洋生態保護補償、海域有償使用等制度,提升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同時,我國不斷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第一,全面開展海洋環境治理。綜合整治渤海等重點海域,通過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治理陸源污染,以海洋工程、海洋漁業等為重點,精准防治海上污染。同時,堅持“一灣一策”,全面推動美麗海灣建設。第二,積極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修復。筑牢海洋生態屏障,創建海洋生態分類分區體系,開展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及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劃定並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完善海洋保護地體系,養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紅樹林保護修復等重大項目,增強應對台風、風暴潮、赤潮、綠潮等海洋災害的能力。第三,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實施海洋空間用途管制和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開展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實行海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通過統籌推進、精准施策,有效改善了海洋環境,提升了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經過持續努力,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2024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83.7%,較2020年提高6.3個百分點。重要漁業水域中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超標面積比例分別較2020年下降16%和50%。重點監控的24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連續4年消除不健康狀態。美麗海灣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重點打造110余個美麗海灣,並在廈門、秦皇島等沿海城市探索推進全域美麗海灣建設。海灣生態穩中向好,中華白海豚、勺嘴鷸等海洋生物及棲息地保護成果突出。下一步,我國將進一步統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系統開展海洋生態環境治理、提升海洋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建設更加美麗的海洋家園。

強化重點海域綜合治理

我國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採取了哪些舉措?下一步如何接續推進?

雷坤(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位於我國沿海高質量發展戰略交匯區的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三大重點海域,是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的攻堅區域。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帶,三大重點海域經濟發達、人口密集,海洋開發利用強度高,同時區域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相對集中和突出,實施綜合治理至關重要。其中,渤海作為半封閉型內海,自淨能力有限,卻承載著環渤海地區密集的人口和產業﹔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面臨陸源污染與海洋開發的疊加影響。三大重點海域與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區域陸海相接,其綜合治理有助於實現“水清灘淨、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建設目標,展示美麗中國建設的突出成效,也能為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可借鑒的治理經驗,在美麗中國和海洋強國建設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三大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涉及復雜的陸海交互作用及大江大河流域,難度超過單一行政區域或簡單河口海灣系統。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重點海域綜合治理的目標和任務。“十四五”以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推進重點海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取得重要進展。

以總氮治理與管控為抓手統籌陸海治理。生態環境部印發實施《關於做好重點海域入海河流總氮等污染治理與管控的意見》等文件,全面部署並指導督促相關沿海地區深入實施陸海統籌的入海河流總氮源頭治理與管控,推動重點海域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有升。2024年全國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1個百分點。三大重點海域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平均濃度較2020年總體保持負增長。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共排查出入海排污口6.3萬余個,重點海灣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達93.1%。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陸海統籌的總氮治理與管控對象由重點海域的41條入海河流拓展到全部230條國控入海河流,把治理與管控的空間范圍向沿海省域及流域上游地區延伸拓展,多措並舉深化入海河流總氮的源頭治理。

協同推進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落實《“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等的要求,有關部門和沿海地區推動海水水質改善、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范等,深入推進美麗海灣建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臨海親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2024年,三大重點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66.8%,比2020年提高8.1個百分點。在65個毗鄰城市建成區的海灣開展拉網式海洋垃圾清理行動,相關海灣岸灘垃圾的平均蓋度從2024年夏季的5.14‰下降至今年春季的1.25‰。美麗海灣建設進入“擴面、提質、增效”的新階段,2024年有125個海灣水質優良比例為100%。未來,有關部門將協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與美麗海灣保護建設,推動各地把重點海域綜合治理的成效切實轉化為美麗海灣建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綜合效益。

目前,我國重點海域綜合治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陸海統籌的環境管理政策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在實踐層面,省界斷面及河口區域的陸海協同治理尚有提升空間,流域生態和海域生態環境的聯動監測評估、監督執法需強化。跨行政區協調效能有待提升,長江、珠江等對近岸海域水質影響顯著的跨省河流,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的系統性與約束力需進一步強化。可進一步打通從山頂到海洋的數據信息斷點,構建統一的流域—海洋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逐步實現流域、海灣各類生態環境監測監管數據的實時接入與互聯互通,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全面提升環境監管的數智化水平。以三大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為統領,建立和完善跨部門、跨地區、覆蓋流域上下游的聯防聯控與共保聯治機制,在生態環境監測評價、生態修復工程、環境風險管控、聯合執法檢查等領域不斷深化合作。

促進海洋開發與保護良性互動

堅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海洋資源開發並重,各地有哪些具體實踐?如何更好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

單菁菁(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健康的海洋生態是可持續發展的根基,我國大陸和海島岸線超3.2萬公裡,如何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各地進行了積極探索。

以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為重要基礎。面對因環境破壞而退化的海洋生態,加強系統性保護和修復成為重煥生機的關鍵。沿海地區針對各自生態痛點,因地制宜開展行動。福建廈門開展杏林灣、馬鑾灣等綜合治理,並通過全市域“查”、全覆蓋“測”、全方位“溯”、全鏈條“治”,基本完成全市入海排污口的整治工作。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採取沙灘修復、海岸帶植被恢復、截污治污等措施,整治修復海岸線150多公裡、濱海濕地1200余公頃,打造出金沙灘、銀沙灘等眾多亮麗名片。在中央財政支持下,沿海地區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紅樹林保護修復等重大項目,逐步形成我國海洋生態保護網絡。

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為關鍵抓手。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天津大力發展船舶和海洋裝備制造業,形成了以海洋油氣裝備、高技術船舶、港口航道工程裝備、海水淡化裝備、海洋能開發利用裝備等領域為核心的海洋產業發展格局。江蘇連雲港著力推動傳統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海洋新能源、海洋裝備制造等產業,“深藍”號成為全球首例獲得“三認証”的海上食品工廠,8.5萬噸散貨船“萬銘公正”號順利上水,6200噸LNG雙燃料船順利建造。廣東深圳積極培育壯大海洋裝備制造業,布局綠色智能船舶、無人船艇、水下機器人等海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做強海洋技術、涉海經營等海洋服務業。通過產業結構升級,沿海各地不僅提高了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提升了產品附加值,也減少了對海洋資源的過度依賴,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以科技賦能為強大助力。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等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更精准地監測海洋環境變化,更科學地規劃海洋開發活動,更有效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利用科技賦能協同推進海洋開發與保護。在實踐中,山東威海加快建設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創建多家省級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不斷提高海洋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聚焦海洋漁業種業“源頭”,培育海參、牡蠣等傳統優勢品種優良性狀,擴大白海參、海馬等特色高價值品種育苗規模產能。河北唐山曹妃甸區在海草床生態修復過程中,創新構建了一套包含種子採集、基質改良、精准播種、智能化監測等環節的生態修復技術體系,顯著提升了修復效率,修復海草床938公頃,使大型底棲生物種類同比增長85%,生物多樣性指數同比提高42.3%,海馬、海參等經濟價值較高的物種資源量明顯回升,有效促進海域生態功能恢復和價值實現。

我國海洋開發與保護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仍有一些問題待解。例如,海洋能等資源利用尚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化開發能力不足﹔用海規模擴大導致海洋生態安全壓力增大,海洋開發與保護的協調機制仍需完善﹔局部海域污染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存在短板﹔跨區域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尚不健全,海洋保護技術與國際合作深度有待提升。

針對上述問題,需從模式、技術、管理等多維度突破,創新構建生態友好型的開發體系。一是創新海洋開發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完善近海能源開發布局,優先發展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大力發展海洋牧場、生態養殖等綠色產業,通過科學規劃養殖密度、投放人工魚礁等措施修復海洋生態,實現資源增殖與經濟效益雙贏。二是強化科技支撐,提升海洋綜合治理能力。加大海洋生態修復科技研發投入,應用智能監測裝備、生物修復技術等提升污染治理效率。三是完善制度設計,引導公眾參與海洋生態保護。制定差異化海洋產業政策,對生態友好型企業給予財稅金融等支持,限制高污染用海活動。加強海洋科普教育,引導社會公眾參與海岸帶清理、生物多樣性監測等行動,形成全社會護海合力。四是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海洋治理。進一步拓展國際海洋合作平台與機制,推動海洋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責編:黃瑾、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