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明
2025年09月05日08:46 來源:學習時報222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強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艱苦卓絕的偉大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取得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進一步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對於新時代樹立正確抗戰史觀、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最早提出和始終堅持抗日主張,率先高舉起反抗侵略、救亡圖存的鮮明旗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在民族危亡之際,中國共產黨率先高擎抗日大旗,勇敢擔負起帶領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重大責任。事變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就指示各地黨組織開展抗日武裝斗爭。第三天,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隨后又作出了《中央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號召全國同胞奮起抗戰、打擊日本侵略者,極大地激發了各族人民的抗日斗志,形成了共赴國難、抵御外侮的濃厚氛圍。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布對日戰爭宣言,明確提出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對促成全國抗戰高潮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在東北抗日義勇軍中積極開展工作,陸續組建起東北抗日聯軍,成為東北地區主要抗日力量。1934年7月,中國共產黨組建北上抗日先遣隊,從南方根據地挺進閩浙,影響和帶動沿線民眾參加抗日戰爭。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后,迅即提出要以主要力量投入抗戰,並組成東征軍東渡黃河抗日。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再次通電號召全國同胞、軍隊和政府團結起來,抵抗日本侵略。
在整個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民族利益為重,無論條件多麼艱苦、形勢多麼險惡、戰爭多麼殘酷,都始終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堅定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堅決反對各種悲觀情緒和投降逆流,堅決支持社會各界開展的各種抗日救亡活動,先后支持和聲援淞滬抗戰、長城抗戰、綏遠抗戰,領導開展一二九運動,鼓勵知識青年到工農群眾中進行抗日宣傳,領導和組織國統區左翼文化力量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
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和維護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開展全民族抗戰奠定了政治基礎
面對近代中國最為強大的外敵,中國共產黨及時作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大決策,積極呼吁和全力以赴推動這一戰線的建立,最終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使抗日戰爭有了領導中樞、基本陣營和政治保証。抗戰伊始,中國共產黨就著手倡導建立各種形式的抗日統一戰線。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發表《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願在三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抗日宣言》,直接帶動了察綏抗戰的興起。紅軍先后與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福建人民政府、東北軍、第十七路軍實現了一定范圍內的聯合抗日。1934年4月,中國共產黨以中國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籌備會名義發表《中國人民對日作戰的基本綱領》,得到了幾十萬人的簽名擁護。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草擬《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不久公開發表,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瓦窯堡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報告,明確提出黨的基本策略任務是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積極推動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經過艱苦努力,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實際上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第二次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中國共產黨堅定維護和積極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獨立自主原則,以斗爭求團結,先后提出“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又聯合又斗爭”的基本原則,“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策略,一次次打退和制止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化解各種投降和分裂風險,始終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處於領導核心地位,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出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御外侮的偉大篇章。”
中國共產黨制定全面抗戰路線,動員和凝聚起最廣泛的抗戰力量
國共兩黨在如何抗日的問題上一直存在著不同主張。國民黨統治集團主張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抗戰,不願意實行民主、改善民生,不敢發動和依靠人民大眾。中國共產黨則主張實行全面抗戰路線,適當地改善工農大眾的生活,充分動員、組織和武裝民眾抗戰,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指示各地黨組織積極動員廣大工人、農民參加東北義勇軍和抗日斗爭。1937年7月,毛澤東發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提出全國軍隊和人民總動員,以抗戰爭取民族自由解放。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召開洛川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毛澤東起草的宣傳鼓動提綱,標志著黨的全面抗戰路線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要廣泛發動和組織各個階層的人民群眾參加抗戰,努力形成全面和全民族抗戰的態勢,保証了抗戰從一開始就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為了真正把廣大民眾動員和組織起來,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呼吁國民黨當局實行三民主義,結束獨裁統治,並在國民黨統治區放手發動抗日的群眾運動,用愛國主義動員組織各界民眾參加抗戰﹔另一方面在自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積極進行全方位的社會改革,努力建設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根據地抗日民主政府施行“十大政策”,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建設新社會的積極探索,對全國人民產生了強大感召力和凝聚力,贏得了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抗戰期間,大批愛國人士和知識青年爭相奔赴延安,無數華夏兒女毅然投身抗日隊伍,形成了全民族抗戰的歷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強調:“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最深厚的偉力。”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指明了全面抗戰路線的根本著眼點和重大歷史作用。
中國共產黨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指明了奪取抗戰勝利的路徑和方法
針對抗日戰爭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等矛盾特點,以及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亡國論”和“速勝論”觀點,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的戰略指導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艱辛探索。早在1935年12月,毛澤東就發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初步提出了持久戰的思想。1936年12月發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深刻闡述了戰略防御、戰略退卻、戰略進攻等重要軍事范疇。1937年5月以后,又陸續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一系列著作文章,逐步形成了持久戰的理論框架。1938年五六月間,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撰寫出長達5萬多字的《論持久戰》。該書當年7月在延安正式出版,毛澤東專門題寫書名並題詞:“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
《論持久戰》是我們黨持久戰戰略總方針的理論闡發和集中概括,深刻總結了抗戰以來的經驗教訓,客觀分析了中日雙方矛盾的基本特點,科學預見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性和戰爭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形式,尖銳批評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指明了必須持久抗戰才能取得最后勝利的前景,創造性地提出了對日持久作戰的思想,以及一整套關於持久戰的理論、戰略和作戰方針,為奪取抗戰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科學指南。該書不僅在黨內軍內引起了強烈反響,而且在國統區乃至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正確性和巨大作用,在此后抗日戰爭的實踐中得到了充分証明。
中國共產黨創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游擊戰戰略戰術,開辟了敵后戰場和建立了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開始時,敵我力量對比極其懸殊。中國共產黨從現實情況出發,果斷實行軍事戰略和作戰方針轉變,創造性地提出並在敵后戰場廣泛開展了獨立自主的游擊戰。正是這種全新的作戰樣式,成為決定抗戰勝負的關鍵因素。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抗日武裝堅持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先后開辟了東南滿、北滿和吉東三大游擊區,沉重打擊了日偽殖民統治。七七事變后,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紛紛深入敵后,開辟了更加廣闊的敵后戰場。抗日武裝靈活機動地運用各種戰術戰法,積極支援正面戰場作戰,取得了輝煌戰績。1937年9月,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1940年8月,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給日軍“囚籠政策”以沉重打擊,鉗制了日軍大量兵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整個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了大部分偽軍,不僅撐起了抗日戰爭的半壁河山,而且改變了雙方交戰的基本格局,形成了有利於中國的戰爭態勢。歷史証明,獨立自主的游擊戰是抗日戰爭克敵制勝的法寶,敵后戰場是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決定性戰場。
在敵后開展游擊戰,必須有能夠支撐長期作戰的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八路軍三大主力分兵東進,在華北平原和山東半島點燃抗日烽火﹔新四軍挺進皖中、皖南、蘇中、豫東,在敵人統治的后方牢牢站穩腳跟。到抗戰結束時,人民軍隊已經發展到約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余萬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達到19個,面積近100萬平方公裡,人口近1億。這些根據地對日本侵略者形成了戰略反包圍,成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的重要支撐和奪取勝利的戰略基地。
中國共產黨人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勇於犧牲奉獻,以實際行動鑄就和弘揚了偉大抗戰精神
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民族解放戰爭,既需要中國共產黨作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也需要千千萬萬共產黨員在各自崗位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實際行動影響民眾和團結各方。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帶領全國人民共同抗戰作為崇高使命,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作出了巨大的自我犧牲,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先鋒隊和中華民族應有的風採,成為全民族抗戰中的鋼鐵脊梁。
抗戰開始后,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共產黨員的基本標准,號召共產黨員要成為11個方面的模范。廣大共產黨員在抗戰各條戰線上浴血奮斗、赴湯蹈火,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抗日女英雄趙一曼被捕后寧死不屈、慷慨就義﹔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戰至彈盡糧絕,集體跳入烏斯渾河﹔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庄連”為掩護戰友和人民群眾舍生忘死、壯烈犧牲﹔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等將領身先士卒、以身殉國。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戰中所呈現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和必勝信念,奏響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凝練形成了偉大抗戰精神,極大鼓舞和激勵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抗戰熱忱和斗爭意志,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不可動搖的科學結論。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不懈奮斗!
(作者系國防大學原政委,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