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马宏伟:公平增进效率
2013年07月29日15: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分配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环节,它同生产、交换、消费一样,都要靠市场来引导和调节;劳动收入是劳动力的价格,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体现不同劳动的不同价值、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但是,收入分配又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关乎人的自由和尊严,因而不能像其他社会经济环节那样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也不能完全适用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也就是说,收入分配领域的市场竞争或效率追求应有一条底线——不能使人流离失所、生活无着,而应使竞争失利者、能力较弱者也能够有保障、有尊严地生活下去。

同时,劳动力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特殊性还在于,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创造力的;劳动效率不仅取决于劳动力如何配置,而且取决于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情况。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呢?公平分配无疑是一个基础性因素。因而,就一个单位来讲,要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来激励人、凝聚人;就一个社会来说,要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人们的收入必然有高有低,有时高低差距还比较大。如果高收入者的收入来源于较高的能力、素质和较多的付出、贡献,是正常市场竞争的结果,那么,低收入者是服气的。在收入再分配以及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合下,这种公平竞争下的收入差距不会导致效率的损失和社会不和谐。换句话说,如果成功者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只要具备了必要的能力和素质,人人都可以达到,那么,这样的收入分配结果就不仅是公平的,而且是激励人奋进的,是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的。

公平竞争带来的收入差距能够为人们所接受,但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人愿意永远贫穷、永远依靠社保生活下去。这就是说,竞争中的失利者不仅需要生活保障,而且需要平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机会。只要机会平等、规则公平,鼓励竞争、宽容失败,适当的收入差距就能够奖勤罚懒、鼓励创新,进而能够增进社会经济效率。

在很多情况下,收入差距不仅取决于能力、素质和机会,也取决于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所在的单位、所属的社会阶层。一般来说,对技能和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单位、需要经营管理和创新才能的岗位收入较高,而简单体力劳动、劳动密集型部门、市场成熟因而竞争充分的行业收入较低。如果这种由于岗位差别、职业分工、社会阶层而产生的收入差距,能够通过顺畅的社会流动得到平衡,即收入较低者或其下一代经过努力也能够进入高收入阶层,那么,这样的收入和社会阶层差别就会激励人们不断改善和积累人力资本,从而促进整个社会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可见,收入分配公平只是一个结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机制和过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收入分配结果公平,更不是简单的均贫富,因为那样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且会带来新的不公平。一个健康的经济和社会真正需要的是收入分配的机制公平、过程公平,这样的公平不仅是长期起作用的,而且能够增进效率,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都是有益的。所以说,改善收入分配,需要调节分配的结果,因为市场竞争会出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但更需要努力实现分配的机制公平、过程公平。前者需要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如完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后者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使人们能够在公平的机制下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而无论是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还是改革经济社会体制,都须始终贯穿增进和维护公平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因为,不论是收入分配公平,还是社会经济效率提高,都要以社会经济运行规则、机制和过程的公平为基础和条件。

(人民日报20100820)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