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王珞:网络空间战略合作背景下的网络国防建设

2014年08月18日14:1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网络空间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无论是互联网的缔造者,还是网络空间的后来者,谁都无法置之网外,谁也无法独善其身。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既可以提升网络实力,又可以在其中发现更多的机会。然而,合作的机遇来自于战略实力的考量,只有具备强大的网络国防力,才能具备公平合作的地位和话语权。中国在当前处于相对劣势的复杂情况下,提升网络国防建设的紧迫感,打造强大的网络国防主力军、杀手锏,夯实国防建设产业基础,是发挥后发优势、加快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

中国道家理论认为,万物生化,盈亏往复。国际关系也是如此,单极世界久盛必衰,多极格局势在必然。单极向多极,多级向无极,国之关系亦由对抗到合作、结盟向非结盟的稳定关系发展,必然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的对抗与博弈。当前,这种实力的博弈已经映射并延伸到了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竞争、对抗、合作与发展,成为国家关系构建的崭新舞台。透过网络空间霸权、对抗、竞合的时代特征,审视美国及西方大国网络空间战略合作、网络结盟的本质及目标,准确把握我国网络空间发展的战略机遇,透析我网络国防建设的战略重点,成为当前推进国防建设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一、当前网络空间突出的时代特征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深刻的重大变化和影响。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外交、网络国防,人类分享了网络开放、自由、互联、共享的最新成果。网络天然基因所带来的网络空间冲突对抗的无常态势、网络空间治理的巨大挑战、网络霸权的肆意横行以及网络空间战略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网络空间的显著时代特征。

(一)网络空间治理遭遇空前挑战

网络空间治理成为国际政治动态的最为核心的领域,它涵盖了网络空间管理的技术标准制定、安全管理、信息管理、核心资源分配等多方面。加之网络天生的美国基因,当下网络空间治理面临重大挑战。其一是网络空间核心资源的管控诉求难达统一;ICANN对互联网域名的管理备受各国诟病,美国政府2014年3月14日宣布将放弃对ICANN的管理权,不过不会把这一权力移交给联合国,而是移交给“全球利益攸关方”。究竟如何落实尚难预料。其二是网络安全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难题;黑客攻击、网络恐怖主义、网络犯罪已是全球公敌,共同打击犯罪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繁荣已成各国共识,但清理这一顽疾尚需要时日。其三是网络空间治理规则分歧明显。坚持现有模式与规则的国家与那些主张国家权利并要求改革现有规则的国家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明显,2011年中国、俄罗斯等向联合国提交的《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和2012年国际电信世界大会(WCIT-12)提出的《国际电信规则》(ITRs)的更新,均遭美国等少数国家抵制。消除治理模式的冲突,形成各方认同的新规则尚需智慧。

(二)网络空间单极霸权影响深远

长期以来,美国利用其信息技术的先发优势、信息产业的垄断优势、网络管理的机制优势,一直牢牢掌控着网络空间这一全球公域的话语权、控制权和主导权。这种对网络空间的强力控制与主导,已成为世界主要大国激烈争夺的新型国家权力,即制网权。这是继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和制天权之后的一种新型国家权力形态,是网络空间博弈的新型国家权力构成要素。尽管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已经向美国的网络霸权发起了挑战,要求让渡控制权、制定新规则、增加透明性、谋求平等权,但短期内还难以撼动其单极霸主地位。因此,美国网络霸权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其它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国际政治格局还将产生深刻复杂的影响。

(三)网络空间攻击对抗愈演愈烈

进入网络“控”时代,网络空间不仅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利益交汇点,而且也成了政治、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冲突争夺的主战场。网络攻击力量国家化、攻击目标多样化、攻击意图多元化、攻击手段自动化成为网络空间攻击对抗的显著特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网络创新应用,巨大商机的背后也隐藏着潜在利益争夺。种种情势表明,无论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还是追逐利益的黑客行为,攻击对抗的态势愈加严峻。特别是随着欧美强国网络空间战略的加速实施,网络空间国家力量的加强部署,与其它国家间网络力量对比严重分化,情报较量暗流涌动,网络大战一触即发,国家间的网络冲突对抗风险急剧增加。

(四)网络空间战略合作势在必然

2013年6月,中美元首在加州会晤时首次就网络安全问题达成合作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共识,中美网络安全工作组旋即展开磋商。本是典范之作、破局之举,却因近来美方无中生有、无端指控而暂停活动。网络政治本质上是一种全球政治,其主体、对象和活动空间都具有全球性,网络空间本质上的开放和共享特性,为各国在网络空间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机遇,网络空间打破地域和超越国界的特性,又使政治、军事、经济在网络空间与现实之间互相交织,这无疑又提出了全球治理的需求。因此,无论如何,世界各国双边或多边之间,必然存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打击、网络空间信息技术分享等共同议题和共同利益,阶段性波折或冲突并不会阻挡世界各国网络空间战略合作的大势。这既是各国自身发展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各国负责担当的国际义务需要。

二、世界网络空间战略合作的本质

网络空间开放性、全球性、互联性的特点,使得安全威胁决非一国一洲之力可以应对,即使美欧强国也不能独善其身。鉴于此,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开启应对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的国际合作,探索建立互信合作的基点、方式、策略和机制,寻求并扩大共同利益。网络政治就是现实政治的映射,网络空间战略合作同样首先要服务于本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需要。因此,国际合作背后本来的对抗博弈,才是本质所在。

(一)应对网络安全威胁有共识,技术发展态势难改变,巩固网络霸权的实质明显

在全球应对以网络犯罪、网络恐怖活动、知识产权保护为主的安全威胁方面,包括美国在内的中、俄、欧盟主要国家都有积极务实的举措,无论出于何种真实目的,作出开放合作的姿态都具现实意义。比如中美互联网论坛、停止工作的中美网络安全工作组、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欧盟设立网络犯罪中心等等都是积极的措施。但是,网络安全问题具有高技术对抗的特性和美国掌握网络空间核心关键技术的失衡特性,使得种种合作背后都有“美国制造”的身影。这种先天优势也形成了其创新驱动的后发优势,独占网络空间技术创新发展的态势难以改变。技术垄断和资源垄断,必然形成信息垄断,形成信息霸权。网络霸权企图不言自明。

(二)制订网络空间规则有愿望,话语权掌控现状难改变,坚守利己规则的意图明显

互联网发展25年,无政府状态理应结束,各国制订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的呼声高涨。2014年4月,巴西政府发起的全球互联网治理大会,汇集了20多个国家政府、企业界、科技界代表展开广泛讨论,通过了一系列非强制性国际准则。网络空间治理的四项基本原则,即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多利益方广泛参与、包容平等的原则,坚持开放透明、合作共赢的原则,坚持权利和责任相统一,也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欧盟出台互联网治理契约《COMPACT》,中俄等国拟定并向联合国提交了《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美国在今年3月表示了让渡ICANN监管权的意愿,各方均有积极姿态。遗憾的是,中俄等国的《准则》、ITU《规则》均遭美欧少数国家反对。美国拥有、主导与掌控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的威力再次显现。军事强国和网络强国形成的强势话语权,阻挡了网络空间治理国际规则前进的步伐。

(三)频繁网络演习演练展实力,网络军备态势难改变,强化军事同盟的意图明显

网络演习不仅是检验网络防御系统效能和网络战理论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示网络空间战略推进成果和网络威慑力量的举措。美国从2006年起开始组织“网络风暴”、“网络勇气”、“网络闪电”、“网旗”等演习,还与盟国联合举行了“大西洋网络2011演习”。欧盟也在2010年举行“网络欧洲2010”演习,旨在对欧洲公共实体进行一次“网络压力测试”。美国和澳大利亚在2011年宣布将网络战争加入双边共同防御条约。美日两国今年年初开始在美军和日自卫队之间设置专门合作会议,推进网络空间合作。北约建立“网络盾牌”以保护北约国家军民基础设施,并将集体防御战略运用于网络空间。美欧主要国家网络空间合作由双边向多边、由民用向军用、由防御向威慑的趋势愈加明显,传统军事同盟加入网络战元素,网络结盟强化军事同盟。北约推出《塔林手册》企图为网络战定规立制,冷战思维复活,网络军备竞赛大幕悄然开启。

(四)网络空间战略互信基础弱,理念利益分歧难改变,推行强权政治的思维难掩

后斯诺登时代,抛开美、英、加、澳、新五眼联盟外,其它各国在网络空间寻求战略互信存在广泛基础,五眼联盟与其它各国之家,也并非不存在互信合作的基础。即使在中美目前暂停网络安全工作组、激烈交锋、互不信任加剧的情况下,斗而不破必然是一个常态。网络安全威胁议题,与贸易战、知识产权保护类似,一直就是中美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无论如何,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共同打击网络恐怖和网络犯罪、构建新型网络空间秩序,仍然是各国的共同关切。网络空间需要的是规则与合作,而不是战争。在国际组织、国家、非政府组织间展开双边或多边谈判,寻求国家利益和网络空间合作的平衡点,打破僵局应该是个时间与时机问题。只是在历次平衡的背后,网络空间治理理念、模式、规则、战略利益的分歧不会改变,美欧大国强权政治的思维在网络空间仍然会反复再现发力。

三、当下网络国防建设的战略重点

习主席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安全观,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构成,网络主权也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外的国家第五大主权。在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合作、对抗的背景下,加速推进网络国防建设要把握以下几个战略重点。

(一)提高网络国防的政治警惕性

网络虚拟、无界、互联,使得网络空间的斗争隐蔽、无形、无声,平战模糊,兵不血刃,很容易滋生国防意识淡漠、对网络渗透颠覆认识不清、斗争意志消退的积习,这是推进网络国防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警惕网络国防观念淡漠。网络有主权,网络有边疆,守边固防,匹夫有责。深化创新网络时代国防教育、国防动员的形式和内容,多手段多渠道固化网络国防意识。二是警惕意识形态阵地的失守。一个全面崛起的中国,是西方强国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网络空间成了政治、经济、文化渗透颠覆的新平台,借自由民主人权之名兴风作浪,抹黑政府,扰乱思想。不仅传统价值体系面临危机,而且政府治理能力遭遇巨大挑战。对网络和平演变的图谋保持足够的警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三是警惕斗争意志的丧失。热点事件、街头政治、颜色革命,均有网络空间幕后推手的身影。和平时期,隐蔽战线,无形战场,最容易丧失警惕和斗争意志。面对网络国防的滋扰,必须时刻保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战之势,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备战之态。

(二)振奋网络国防的民族自信心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出笼,标志着我国踏上了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征程。这是网络时代技术变革及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也是我们面对关键硬件设备受制于人、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网络空间话语权缺失等重大挑战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推进网络国防建设,一定要消除“恐惧症”,根治“软骨病”,提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锤炼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决心。剑不如人,剑法一定要高于人。技不如人,势一定要强于人。这种势就是国家强大之势,民族尊严之势,民族自信之势。这种自信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源自于国家坚决捍卫网络空间主权的意志和决心,源自于民间、企业、政府各界网络空间主权意识的觉醒和网络国防观念的确立。面对强敌对手,惟自省、自警、自新、自信,方能超越。面对威胁挑衅,要有不畏生死、舍我其谁的敢战之心。

(三)建设网络国防的强大主力军

目前全球已有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和以色列等46个国家组建了网络战部队或军方介入网络安全领域。网络扩军备战势不可挡,网络战争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网络边疆面临全面侵扰,迫切需要布局国家网络力量,加快建设与网络大国的主权、安全利益相适应的网络国防力量。军民深度融合,寓军于民,仍然是网络空间力量布势的法宝。诚然,6亿多网民完全可以成为网络国防的预备力量,活跃在各行业的广大民企可以成为网络国防的骨干力量,政府机构和国企一定是网络国防的主要力量,而一支攻防兼备、制衡威慑兼有的网络作战部队必定是网络国防的核心力量。这是网络大国和平崛起的内在需要,也是推进强国战略的力量保障。当下理应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发展网络空间作战力量,倾心打造一支有实力有战力的网络国防主力军。越是对手反对的,我们越是要优先、重点发展。历史昭示我们,战争没有规则,网络战争更不可能有规则,拼的是能力,打的是实力。迷信所谓的道义公理,只能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

(四)打造网络国防的强力杀手锏

就像冷战时期的核武器一样,网络空间防御需要常规武器,同样需要威慑制衡对手的杀手锏武器。在网络空间斗争中我们总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避免与对手争夺全面优势和整体短长,形成这网络国防之特色装备体系。如何利用网络空间作战“非对称”的特点,针对敌之要害和“命门”的着力发展我之杀手锏武器。据报道美军正大力开发各种绝密网络战武器,其中一个名为“尾声”的项目正在开发一种可以从杀毒软件、防火墙的漏洞中侵入互联网设备的程序,这样的“侵入病毒”史无前例,其破坏力将无法估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美国及西方大国网络和信息化水平高,事关国计民生的金融、交通、能源、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依存度更高,这有可能成为网络战争中的薄弱点,我们完全有能力打造相应的攻击、致瘫、摧毁的利器,形成战略威慑。

(五)构建网络国防的可控产业链

网络时代,网络国防的自主可控安全的产业链应当纳入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之中,以“大战略、大防务、大安全”的新视角,坚持军民融合,突出创新驱动,为网络国防提供强大战略支撑。自主创新是网络国防IT产业链发展的内在动力。金钱买不来关键核心技术,独立自主是必由之路。加强核心硬件、基础软件、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索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突破关键机理和瓶颈,加强行业联盟,形成合力攻坚,提高关键技术产品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水平。自主可控也并非要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以开放的思维、合作的心态,吸收借鉴IT领域先进理念和技术。军民深度融合是网络国防IT产业链发展的战略选择。充分利用IT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采取政策引导、机制创新,积极拓展企业参与网络国防建设的渠道,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突出国防特色,做好军民深度融合的大文章。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