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海予 秦安:网络空间国家力量的塑造与发展

2014年08月18日14:2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甲午之年抚今追昔。最痛苦的记忆,莫过于近代史上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的肆意屠杀;最深刻的教训,莫过于国力贫弱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但网络时代,网络威胁日益凸显。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弱国难强,凝聚网络空间国家力量,势在必行。如果不当机立断,失去的将会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一道重要安全屏障。因此,探讨网络空间国家力量的塑造与发展,已经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课题。

一百多年的沧海桑田,人类走过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开始步入信息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战争方式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格局都处于深度转型之中,国家力量的塑造与发展模式也处于加速创新之中;一百多年的筚路蓝缕,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走向民族复兴,就像习总书记深刻指出的那样“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塑造、发展、壮大国家力量,既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命题,也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出路,需要我们总结历史规律、紧跟时代步伐,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战略胆魄迎接挑战、把握机遇。

一、国家力量塑造与发展的历史经验

邓小平曾深刻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要综合地看、全面地看”。国家力量,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或综合国力,是全部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有机总和。从构成要素看,国家力量是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化力、外交力和资源力等多种力量的总集;从地位作用看,国家力量是生存力、发展力与影响力,或国际贡献力、生存力与强制力的结合;从生成机理看,国家力量是隐性的结构力、组织力、意志力、影响力共同作用下的“发酵”。放眼历史长河,国家力量好比是一个动态耗散系统,在内部机制与外部作用的过程中消长兴衰,其生成机理好比国家力量强弱起伏的“密码”,破解这一密码的关键恰恰在于搞清隐性国家力量的塑造与发展方式。

(一)结构力决定国家力量的“合理度”

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也塑造功能。在构成国家力量的诸多要素之中,各种力量要素的类型、比例、关系,好比是国家力量的科学配方,决定着国家力量功能是否合理。科技力先进、国防力落后,文化力先进、经济力落后,经济力先进、国防力落后,这些结构性失衡引发国家安全遭受重大损失的例子屡不鲜见。近代中国一直是个GDP大国,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前夕中国经济规模都远大于对手,但中国经济以农耕为基础、以丝绸瓷器出口为标志,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生产要素并未在生产体系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这种时代变迁带来的结构性落后,容易导致落后十几年就落后一个时代的结局。我们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绝不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呼啸而来的今天,再次重演历史的惨痛教训。

(二)组织力决定国家力量的“转化度”

历史学家黄仁宇论及历史上中国国家力量的组织力时认为,“中国就像一个庞大的‘潜水艇夹心面包’,上面一块长面包称为官僚阶级,下面一块长面包称为农民,两者都混同一致,缺乏个别色彩。当中的事物,其为文化精华或是施政方针或者科举考试的要点”。明清两朝衰败之际,皇权直接面对基层“马铃薯一般无组织的小农”,国家力量处于一盘散沙、软弱无能的状态,各种资源无法转化为真正的能力。明朝抵御满清入关、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朝被动应对日本挑起的甲午战争,无不缺乏国家的有力组织。毛泽东洞悉中国历史教训,曾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提出“组织力”的概念,在分析中日强弱时认为,日本“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组织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前提就是“中国人民组织起来了”。从抗日战争的统一战线、敌后游击战,解放战争的小推车、支前队,抗美援朝的捐飞机、抓建设,到和平年代汶川、玉树的抗震救灾,“组织力”开始成为中国国家力量的一种战略优势;运用组织力把各种资源转化为国家战略能力、把各种力量要素凝聚成一股合力,开始成为塑造国家力量的重要手段。

(三)意志力决定国家力量的“坚硬度”

统帅的意志就是战略,民族的意志也是国力。一个国家或民族,即使拥有领先的科技、发达的经济、大规模的人口,没有奋发图强、坚如磐石的意志,也会在重大威胁到来时变得不堪一击;反之,也能战胜实力强大的对手。中国历史上,宋朝以金钱买和平、清朝以土地换和平,都是意志力脆弱的集中体现,近代史以来的屈辱史也都有着意志力薄弱的深层次原因。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都极大激发、凝聚、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意志。抗日战争,中国有着“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的“抗战到底”意志;抗美援朝,中国有着“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的“以气拼钢”意志;深化改革,中国有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啃硬骨头、涉险滩”意志;惩治腐败,中国有着对腐败零容忍、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刮骨疗伤、壮士断腕”意志。在国家力量之中,坚定的意志力是一个软要素,塑造的却是一种硬能力。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评价国力理应增加“意志力”这一重要选项。

(四)影响力决定国家力量的“柔韧度”

国家力量的对外作用,“硬释放”往往表现为统治力,“软释放”往往表现为影响力。影响力释放的正能量越多,越能赢得他国的支持;释放的时间越久,就越能赢得他国的信任,影响力竞争已成为大国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霸权主义的国家力量追求“硬释放”,并由过去的“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向隐性的“控制与被控制”、“演变与被演变”、“分裂与被分裂”转变。中国对外战略的传统,自古以“和为贵”、“合而不同”为理念,轻统治力、重影响力。“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国力量具有利世界而不争的柔韧度。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走“国强必霸”道路,对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国家力量的释放主要靠影响力,而不是统治力或控制力。

二、网络空间国家力量塑造与发展的基本特点

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竞争(战争)。农业时代,国家力量以“土地+人口”为标志,战略优势建立在农耕、游牧经济基础上;工业时代,国家力量以“生产线+矿产能源”为标志,国家战略优势建立在工业实力基础之上;信息时代,国家力量将以“信息网络+??”为标志,战略优势将建立在网络空间基础之上。当信息资源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网络科技成为推动新经济转型的强大引擎,网络空间成为新兴战略空间,“国力方程式”就不得不被改写,国家力量的塑造与发展方式开始发生革命性变化。

(一)网络空间成为国家力量汇聚集成的新兴战略空间

在网络空间诞生之前,国家陆海空天的各种力量是相互支援关系;在网络空间诞生之后,各种国家力量不仅是相互支援关系,更是相互融合关系。没有任何一个空间,能像网络空间这样,利用自身的技术特性“粘合”跨域的力量。网络空间是顶端运作国家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化力、外交力、资源力等各种力量的“控域”,也是各种力量汇聚、粘合、集成的平台。网络空间之所以能成为战略空间,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国家力量的融合作用。

(二)传统国家力量要素被“重塑”,新兴网络力量要素被“重用”

网络空间深刻改变着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式、运作方式,赋予其共同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性,重塑出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军事等新形态的“网络化力量”。网络技术产业既是网络空间的基础支撑,也是信息时代国家力量的共性基石,同一种技术、同一种资源、同一种力量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被重复使用,以更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更大的运用效果。

(三)网络空间是国家力量结构力、组织力、意志力、影响力的倍增器

隐性的结构力、组织力、意志力、影响力与虚拟的网络空间,天生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并在塑造和发展国家力量上具有明显的倍增效应。一是网络空间倍增结构力。一方面,网络空间动态链接并改变着国家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化力、外交力、资源力等力量要素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专业网络力量在不同领域的运用,又改变着要素之间的比例,国家力量结构在网络空间中成为“活的结构”。二是网络空间倍增组织力。社会网络已经充当“网聚人的力量”的利器,政党、企业、社会团体的网络化,尤其是非国家行为体的网络化,正在把过去没有关联的人或组织跨领域、跨层级、跨空间的关联起来,树状组织正在逐步进化为更加稳定的网络组织,而网络化的组织力是国家力量具有涌现效应的重要内因。三是网络空间倍增意志力。网络空间在统帅与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桥”。群众的心声经过网络的直接汇聚,能够凝结成政治意志;统帅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被网络广域传导,就会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意志力;人民万众一心的意志力一经网络聚合,就能成为国力。四是网络空间倍增影响力。传统媒体的垂直传播,正在让位于新兴媒体的全球通播、渗入传播,网络空间的跨国界为国家影响力传播扫清了障碍,国家影响力可以在更大范围以更持久的方式传播扩散开来。

(四)网络空间的国家力量“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复杂大系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进入网络空间的国家力量,在有序的运作之下具有这种典型特征,通过不同力量衔接运用的关联增值、多领域力量转换运用的跨域增值、多种力量同时运用的并发增值,增大国家力量的总价值量。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强化大系统、大战略思维,遵循国家力量“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规律运用各种力量,聚合优势与长处,力避各领域、各部门之间的内耗与冲突。

三、网络空间国家力量塑造和发展的主要对策

中国国家力量历经“大而无力”、“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已经步入“由大转强”的关键时期。推进国家力量建设,网络空间为我们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捷径,而且是一条我们不主动走就会落后、错过了就会错过一个时代的捷径。应以服从服务于中国梦为战略目标,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开放总目标,以科技力为引擎、经济力为支撑、国防力为重点,推动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优化网络空间国家的力量结构,实现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优化网络空间国家力量结构要聚焦跨域链接。在加强传统力量向网络空间延伸的同时,聚焦建设网络空间专业力量。做好这两方面的结构优化工作,当前紧要是实现网络国防力量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要形成传统力量和网络力量的互动发展。要注重在统筹协作机制,在基础资源共享、应急处置联动、网络演习演练等方面加紧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实践中优化力量结构;尤其要建立网络技术产学研协作机制,整合国家个人、军队地方、院校企业等各种力量,形成多元向心力;同时,需加强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发展,实现军民网络力量的协调发展。

(二)提升网络空间安全与发展的组织力度,加快推进国家网络产业技术力量建设

产业力量既是网络空间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空间专业力量的重要支持,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应发挥“一把手”工程的优势,加紧把产业力量组织起来。具体来说,应论证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技术产业发展路线图,预测技术走向,制定技术标准,前瞻产业布局,规避技术风险,推动我国网络产业力量健康发展;有序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网络技术产业发展,真正做到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力避在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不要安全的“裸奔”;打造国家自主可控网络产业技术联盟,构建中小网络技术企业孵化器群,加大产业支持、政策倾斜力度,推动民族企业集体抱团成长。

(三)体现建设网络强国的坚强意志,推进传统国家力量网络化转型

力量转型必须突破各种羁绊,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力。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是治国理政的新平台,要树立“以网治党、以网强军、以网兴国”的新理念,上下一心,全面携手,加快国家传统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化力、外交力和资源力向网络空间转型,把网络空间作为履职尽职的新舞台用起来,把传统线下运作为主的业务转到线上运作上来,把传统垂直树状的社会组织改造为网络化运作的网络组织,把正能量吸引到主干道、把主旋律延伸到新媒体,把传统国家力量优势移植到网络空间,让网络空间逐步成为凝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意志的主渠道。

(四)拓展网络空间中国力量的影响范围,铸造维护网络空间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网络空间国家力量,不仅是中国参与全球网络治理的坚强后盾,也是不断提升中国网络空间生产力、文化力、国防力的主要角色。随着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需要不断拓展网络力量的运用空间,进行全球产业布局,传播蕴含中华文明底蕴的网络文化,展示与大国地位和全球责任相一致的网络国防力量,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成为应对网络空间共同威胁,制衡网络空间对抗因素的重要力量,。让网络空间成为展示中国智慧、中国设计、中国力量的重要平台。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