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战略论坛特约研究员 龙在野
编者按:从2011年5月25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称为提高部队网络安全防护水平设立“网络蓝军”,到2014年6月26日依托总装某信息中心自身研究力量,调动多方专家“集智攻关”搭建而成的网络空间战略情报研究中心,再到10月8日,经习近平主席批准,中央军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军队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见》中“扎实抓好信息安全防护力量建设 ”的要求,一直被美国指责进行“网络窃密”的中国军队,正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国家网络空间防卫任务。
2014年10月8日,经习近平主席批准,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军队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信息安全是网络强军的重要任务”。时间追溯到同年2月27日,习近平主席主持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郑重指出“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网络强国和网络强军的相继提出,异曲同工于2011年美国政府和军方相继发布《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美国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中国以军队全面加强信息安全的姿态,启动了信息大国战略的军事安全基础工程。综合近两年多方信息,不难推测中国军队正在设计和实现着“战略觉醒为顶点,战意培养、战士生长、战法创新、战装定制、战斗实践为主线”的网络战五维模型,打造着信息时代的中国新军事力量。
首先是战略设计。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秉承着“和平发展、守疆固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但也蕴含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大国气概。止战和胜战,都取决于军队建设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则主要取决于是否符合时代特征。网络是这个时代的特征,金融、能源、电力、交通等国家基础结网而建,真相、真理、真知等文化意识循网而行,国家尽在网络中。可以说失去了网络战能力,军队建设必将全盘失效。2014年6月,总装备部正式成立网络空间战略情报研究中心,目的是为国家信息安全和军队获取网络空间主动权提供战略情报产品,标志着我军正式走进“网络空间战场”。这是中国军队战略觉醒的第一个雨后春笋产品,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二是战意培养,这主要表现为敢于亮剑的网络雄心。黑客界曾经流传一句名言,网络安全最大的漏洞是人。未来战争的专业网络战部队必须精于断网、毁链、诛心,其他军兵种也必须习惯在复杂网络环境中作战,即使信息被阻或者武器被控,也能够坚持战斗下去。所以,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部队网络战斗精神是非常重要的。2013年6月,北京市政府将每年的4月29日定为“首都网络安全日”;翌年11月,中国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宗旨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共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根据军政一盘棋的惯性思维,军队的网络安全保密工作和业务训练也必定逐步展开,网络化后的中国军人将直面新世纪的安全挑战。
三是战士生长,这关系到一直被外媒炒作的中国网军问题。而这个问题就像在农耕时代,要求他国不能发展骑兵一样滑稽可笑,是缺少科学精神的。同时就攻击和防御这两种最基本的战争力量而言,也是相辅相成的。2011年5月25日,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耿雁生大校透露:中国解放军建立了一支“网络蓝军”,目的是为提高部队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同时证实在4月份广州军区组织的网上异地同步演练中,“网络蓝军”发挥专业优势,同时迎战四支“红军”劲旅,时而实施“病毒破坏”,时而渗透控制“红军”内部网络,逼着“红军”指挥员不断出新招,提高了网络环境下的部队训练水平。对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想,网络蓝军已经瓜熟蒂落,网络红军还会远么?
四是战法创新,这体现为智慧对抗和技术支撑的辩证关系。网络空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智能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最终集大成者,所以技术高精、密集和创新是网络战的第一特征,能够掌握核心技术和垄断资源更是国家在网络空间博弈、军队在数字地球作战的最大资本。这一点在科学逻辑上毋容置疑,但是聚焦到网络对战上则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对称性,即利用局部短板来进行整体破坏。网络战毕竟是一种智慧对抗,科学技术不是人类智慧的全部内容,许多时候奇思妙想的战法,能够弥补甚至逆转技术落后。古亚细亚一则寓言中讲到,亚历山大在占领了小亚细亚后,有人请他参观一辆战车,车上有个纠缠起来的结子,传说能够解开这个“高尔丁结”的人,能够成为亚细亚之王,但是所有试图解开这个结子的人,都以失败而告终。亚历山大改变思路、另辟蹊径,突然间手起刀落,一下子把结子割为两段,这个难题就这样被破解了。网络上经常出现少年黑客的惊人壮举,说到底就是选对了“高尔丁结”式的攻击思路,这可以借鉴为网络战的战法创新和运用。美国的网络空间霸权地位是长期经营的结果,其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和垄断局面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而战争和冲突总是不期而至的,所以基于中国高深智慧的网络战战法创新,也许是目前能够制衡强敌的最佳选择,能够为自主技术研发赢得发展时间。
五是战装定制,这关系到军民融合的装备发展路子,也体现了武器和人才的组合关系。网络战被称为人尖战争,反映了顶尖人才在网络对抗中的决胜作用,体现出精英价值和技能魅力。网络战装备是网络战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里面既有新技术的集成,也有好战法的延展,甚至是多个顶尖人才的技术重组和经验整合。而在装备的研制生产上,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军民界限模糊、技术通用和手段互补等实际情况,除了军队内部特型特制外,更要善于广泛吸取和借用国家成就和民间成果。2011年8月,两位美国计算机网络安全专家帕金斯和塔赛伊在拉斯维加斯的黑客大会技术研讨会上,展示了他们自制的黑客无人机。黑客无人机由一架退役的美国军用无人机改造而成,重量只有约6.35千克,成本仅为6,200美元,能够按照预设路线飞行,攻击隔离状态的计算机系统和无线网络。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吸纳此类研究成果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用以快速提高自身的装备水平。此外,在装备建设序列中同样要采取开放心态,既要制造相当于网络核武的大杀器,也要储备相当于集束炸弹的常规弹药。
六是作战实践,这涉及到敏感的政治问题和战略企图实现。实战出精兵,靶场推演和演习作业不能够代替实战检验,网络劲旅同样是从战场上打出来的。但是由于网络战行动高度敏感,其作战实践活动必须严格管控、有的放矢。因为这除了涉及到部队训练外,还包含着一个“以慑止战”的战略企图实现问题。2010年7月,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以色列合作研制的震网病毒,成功入侵了伊朗布什尔核电站,改变了数千台离心机的运行速度,导致近五分之一的离心机损毁,极大地延迟了伊朗的核计划。这是第一个定向攻击工业控制系统的蠕虫病毒,业内惊呼“网络战的潘多拉魔盒已经开启”。事件其实还有一个战略效应,就是世界各国都在惊呼美国攻击隔离态关键业务网络的作战能力,无意识间消弭了和美国在网络空间对战的念头。而这也正是我网络强军的战略目的所在,必须要有经过设计的、偶然展现的作战实践来加以实现。随着军队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相信我们的网络作战实践不会被诬陷“捉了手”,而是由于我们的某次故意技术失误让别人“吓破胆”,这才是军队作为的中国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安全)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