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海予:133支部队催动网络战争全面来袭—网络强国建设之威胁

2015年02月26日14:5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2014年3月5日,美国防部发布《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在精简部队结构、实行国防投入“自动消减机制”的大背景下,明确提出“投资新扩展的网络能力,建设133支网络任务部队”,一时引起世界担忧。我们的忧虑,不光在于美视中国为网络空间的最大对手,也在于美网络战力量的一支独大,还在于美对互联网管理权的独自控制。中国必须始终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安全性质的网络威胁已经来临,倒逼中国网络国防力量建设不可避免。

从2009年宣布组建网络空间司令部,到2011年《网络空间行动战略》把网络空间列为第五作战空间,再到大规模整合发展国家网络力量,直至今年扩编133支全球作战的网络战部队,美国主导设计的“网络空间战争”逐步掀开了神秘面纱,“震网”攻击、“颜色革命”的接续登场已勾画出新威胁的“大狰狞”面孔,标志着网络空间主体威胁完成了从“坏小子作恶”到“大玩家作战”的升级质变。网络空间安全威胁,源自新空间、运用新机理、依托新力量、发挥新作用,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新物种”,对人类生存发展环境提出了全新挑战。

一、新威胁源自新空间——虚拟社会的攻击源头难断定。人对安全威胁天生敏感,可见可识的自然雷电、人造刀枪从来都与灾祸相连。网络空间作为一个人造的虚拟社会空间,安全威胁天生隐藏在自由、复杂、海量、多变的信息活动之中,网络威胁难察是不争的事实。一是信息无形,网络空间作为信息空间,不同于物质空间的有形可见,天生具有隐身性,以作恶为目的的各种威胁更是“极尽欺诈之能事”,“网以诈立”是网络威胁的现实写照。二是网络无界,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动打破了现实的国界,“跳板”式的攻击行为使得基于国界的安全管控范式基本失效,朝鲜在索尼公司遭遇黑客攻击后的反驳就是生动案例。三是漏洞无穷,网络空间作为人造空间充满了不可穷尽的漏洞,带来了无法无尽的安全风险,始终存在着被恶意利用的威胁。四是治理无法,国际社会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社会,网络空间更是一个以自由、共享为规则建立起的社会空间,网络空间的建设、运转规则制定权主要掌控在互联网的创建者——美国手中,亟待建立全球共治、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网络空间治理模式。地理空间的安全威胁源自军事基地的坦克、飞机、导弹、舰艇,常规侦察探测手段可以监视、定位、跟踪;网络空间的这些先天特点,使得任何组织或个人很难判定产生威胁的攻击源头,搞清威胁源自哪里、流向哪里,为应对网络威胁制造了先天障碍。

二、新威胁运用新机理——基于漏洞的网络冲击波效应难断定。人类进入热兵器战争以来,毁伤型武器的机理多是基于能量的冲击波效应,炮弹、导弹、核弹的威力无一不是来自冲击波。网络武器的机理却是基于漏洞的网络冲击波效应,完全不同于基于能量的空气或电磁冲击波效应。一是突破了地理空间的束缚,作用范围不再是弹着点爆炸的有限空间,而是网络系统中光速通道的“信息内爆”。二是能够产生跨域破坏效果,除了信息域内对信息流动、信息内容的破坏,还能像震网攻击系统那样从信息域渗入破坏物理域、像“颜色革命”那样从信息域渗入侵蚀认知域。三是难以预见级联效果,无论是信息系统的毁损,还是意识形态的传播,网络冲击波的蝴蝶效应波及到什么范围往往不是预先精确设计的,损敌的同时往往也免不了自损,震网攻击病毒的流出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特点。对手利用了哪些漏洞?这些漏洞关联了信息系统哪些功能?这些功能又控制了哪些物理设施?这些物理设施又支撑了哪些军事、经济、政治、社会活动?网络冲击波效应是多重多效,难以预知、难以评估,永远面临着这些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制造高精尖的网络攻击武器,到底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核武器的终极效果可以在实验室里仿真,让人类看到它的残酷性之后走向“以核止战”的积极面,网络战力量的发展壮大呢?它会制造一个恐怖的“网络冬天”吗?

三、新威胁依托新力量——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纠缠态”的行为主体难断定。20世纪网络威胁的行为主体多是“网络牛仔”,比如1978年15岁少年黑客凯文?米特尼克成功“侵入”北美防空司令部指控系统,1986年西德少年制定保持东西方军力均势的网络“平衡计划”,1998年台湾鬼才陈盈豪的“CIH”病毒肆掠全球。可以说,网络威胁的制造者主要发端于非国家行为体。21世纪网络威胁的行为主体正在转向国家专业力量,比如2007年网络闪击爱沙尼亚、以色列利用舒特系统接管叙利亚防空系统空袭核设施,2008年俄格冲突的网络蔓延,2010年美国震网攻击系统破坏伊朗核设施、2013年的“棱镜门”曝光事件,都折射出了国家网络专业力量的身影。美国《四年防务报告》公布计划发展的133支网络部队,国家性质的职责定位非常清晰。国家任务部队,负责反击针对美国的网络攻击;网络防护部队,负责运行并保障美国防部网络系统、支援全球军事行动;作战任务部队,负责支援战区作战行动、实施军事任务。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专业网络攻防力量的诞生,标志着网络威胁真正上升为国家安全威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专业力量“纠缠”在一起,军服警服的制服身份行为识别基本失效,信息技术的无边界扩散、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不对称博弈搅浑了应对网络威胁的有序路径,“谁干的”、“谁指使谁干的”等行为主体判定成为国家安全威胁评估的重大难题。

四、新威胁发挥新作用——网络空间侦、慑、战的行动性质难断定。战争能力集中体现为威慑与实战两种能力,一般性常规武器注重实战,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注重威慑,二战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长崎释放的是战略决战的信号,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越都不用空军释放的是双方都打局部战争的信号,武器装备、作战力量的性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战争的性质或行动的性质。网络作战武器可集成情报收集、指挥控制、功能毁伤、信息欺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对不同类型网络目标具有一定普适性,对目标的侦察、控制、破坏行动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实现了“从看到打”、“从打到慑”的有机统一。网络空间行动是战略性的还是战术性的,不再主要由打击武器的性质决定,而是由打击目标的性质决定,舒特、震网攻击系统就是典型。为此,从防御一方看,很难直接判定网络空间安全威胁是侦察性的、还是攻击性的,是战略性的、还是战术性的,抑或战略性战术行动。这种威胁性质的模糊,强烈要求创新战争理论。一如美国学者马克?D?杨所言,虽然目前最有威胁的是精确制导武器,但“传统的战略原则和经典战术,在网络战面前随时可能被淘汰”。

二战原子弹投入实战后,爱因斯坦接受媒体采访谈及核武器的危害时曾讲到,“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作战,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用的将是石头和棍棒”。当人类一手创建前所未有的网络文明之时,另一手也在制造破坏网络文明的魔杖。美国2014年《四年防务报告》提出,“防范未来安全挑战,要求我们不仅要持续创新正在研发的技术,还要创新美军的作战方式”,在战争样式创新上同样“很拼”的美国,会制造出“网络空间的核弹”吗?大玩家精心设计的网络空间威胁会把人类带向何方?建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是符合全人类利益的伟大愿景,就像我们相信正义终究战胜邪恶,我们也坚信人类的智慧终究会遏制网络威胁的蔓延,把网络空间建成全球融合的新平台、人类文明的新福地。

(作者系网络空间战略论坛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