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直面时代巨变 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

杨典

2025年04月16日08:3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直面时代巨变 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时代巨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从思想上和理论上给出有力回应,构建能够刻画、解释和引领时代巨变的知识体系。中国社会学自恢复重建以来,始终扎根中国大地、放眼全球社会,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学术期刊要和中国社会学者一道,承担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弘扬中国社会学的精神气质,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自觉提炼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社会学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关系格局深度重塑,中美关系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关键变量,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面临的复杂挑战也与日俱增。如何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成为重大的时代议题,迫切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两个结合”、自觉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中国社会加速进入数智时代,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呈现一系列新特征,对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提出新挑战。

时代巨变给中国社会学带来了新机遇,中国社会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可能生产出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从全球视角出发,社会学研究可以通过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治理体系以及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等问题,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国际秩序,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供理论支持。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中国在这次浪潮中处于世界前列。社会学可以通过研究数字技术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的影响,例如数字鸿沟、网络社会、平台组织、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的社会责任等议题,分析数智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揭示数智时代国家治理的新变化,生产更多原创性、突破性的社会理论。

时代巨变也给中国社会学带来了新挑战,即中国社会学如何能够直面一系列重大研究议题,提炼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当前,中国社会学需要避免陷入五个方面的困境。第一,避免陷入“悬浮化”的困境,真正做到顶天立地,积极回应党和国家的重大关切,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实践智慧。第二,避免陷入“琐碎化”的困境,要关注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培养总体性视野和驾驭大问题的能力,在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三,避免陷入“洋八股”和“过度规范化”的困境,要更加突出知识的实质性增长,产出更有思想性、原创性和穿透力的作品。第四,避免陷入“内卷化”的困境,要以大历史视野探源、致远,主动变革求新,提高把握社会深刻变迁逻辑的能力,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前沿交叉问题。第五,避免陷入“特殊化”的困境,要基于中国经验建构一般性的理论命题,以全球视野主动融入世界学术话语,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讲述中国。

学术期刊在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之初,费孝通先生对社会学学科建设提出了“五脏六腑”的设想。“五脏”是指专业学会、专业研究机构、(大学)专业系、图书资料中心、出版机构(包括刊物、丛书、教材和通俗读物等);“六腑”是指六门大学基础课程,包括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方法、城乡社会学(社区概论)、社会心理学、比较社会学(社会人类学)、西方社会学理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的“五脏六腑”均已健全,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学术期刊正是“五脏六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除了夯实学科基础,中国社会学者特别重视实地调查,他们走遍祖国各地深入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打下经验根基。以费孝通、雷洁琼、郑杭生、陆学艺等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者秉承从实求知的学术理念,围绕乡村工业化、小城镇、区域发展模式、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公平、和谐社会建设、文化自觉、底线公平等一系列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提炼理论新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在几代社会学人的努力下,中国社会学经历了引介西方社会学、促进中国社会学研究本土化和规范化、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升中国社会学国际影响力和促进中外社会学学术交流的发展过程。

当下,中国社会学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学术理念和学术精神,聚焦社会巨变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一线扎实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自觉提炼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推进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期刊承担着重要使命,需要与学者一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立足中国实际,打开全球视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涉及如何处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强调中国经验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一般性的知识,而恰恰是要基于中国经验实践来提炼具有全球视野的一般性知识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者立足中国经验,坚持调查研究与理论建构相结合,既借鉴吸收西方理论,又拒绝照抄照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标识性概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构建,实现了对西方社会学的补充、推进和超越。当下,中国社会学需要进一步发挥自身在社会调查方面的学科优势,投入社会实践一线,加强对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的提炼,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基础理论体系。

挖掘历史资源,揭示深层逻辑。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涉及如何在世界文明中看待自身历史和文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立足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就是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要明白其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几代中国社会学人基于文化自觉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想中深入挖掘中国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和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源流,提出“差序格局”“情理社会”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当下,中国社会学者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中国历史的纵深处和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中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形成描述和解释中国经验的原创性理论,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贡献。

关怀人类命运,探索前沿领域。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产生世界级影响的学术作品,无一不是关怀人类的命运与未来、探索世界的未知与奥秘的。1997年,费孝通先生在反思自己六十多年学术思路的时候,提出了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深层问题,即如何看待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文化边界的划分给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设置了障碍,也给人类的共同生存造成了威胁,强调“只有通过文化间的对话,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才能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宽容境界,为21世纪人类的和平共处作人文价值观的铺垫”。这是中国社会学对世界学术的原创性贡献,对于理解正在发生的时代巨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今世界,如何处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之问。中国社会学者要直面时代之问、回应时代关切,聚焦研究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和前沿领域,不断产出真正有时代性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直面时代巨变,社会学期刊作为社会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社会学同仁一道,更好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中国社会学的使命担当。

(作者:杨典,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社会学研究》主编)

(责编:黄瑾、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