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222
扎实推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常态化长效化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 陈理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自2025年全国两会后启动以来,正在全党范围扎实推进。党内集中教育有一定时限,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永远在路上。
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时代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条重要经验。新征程、新形势、新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党要更好担负起团结带领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重任,自我革命这根弦必须绷得更紧,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向纵深推进,始终坚持从严要求的指导思想,统筹把握处理好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的关系、固本培元与纪律刚性约束的关系、“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的关系、治标与治本的关系、从严管理监督与鼓励担当作为的关系,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3期)
作者简介
陈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原主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出版《习近平治国理政理论研究》(上、下)等著作。
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专业教授 张希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立铁规矩、强硬约束,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刹住了不少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祛除了一些多年难以祛除的顽瘴痼疾,解决了很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赢得民心,实现党风政风焕然一新。
党风正则民风淳,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具有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能够正视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永远值得人民信任。以强化执政党的先进性抓发展,实现群众根本利益;以解决影响党的纯洁性问题,坚决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以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凝心引领,是实现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的成功密钥。唯有以全面从严治党固本培元,以示范引领凝聚共识,以文化浸润滋养生态,方能以党风之清正促社风之清新、民风之淳朴。(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3期)
作者简介
张希贤,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专业教授、博导。代表作包括:《延安文化探考》、全国第四批干部培训教材《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读本》等。部分著作已被翻译成外文出版。
“新三样”产业的创新发展与破局突围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眭纪刚
服装、家具和家电等“老三样”曾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近年来,我国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道路:在技术突破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在产业生态上形成上下游协同的创新集群,在市场拓展上开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
然而,一些国家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采取了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影响了我国“新三样”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在一些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方面我国仍依赖进口,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可能带来潜在风险。“新三样”产业依靠创新不断颠覆传统技术和产业,同时也受更新型技术的挑战,始终处于“创造性破坏”的冲击之下。“新三样”产业需要以更大魄力推进创新突破,实现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5期)
作者简介
眭纪刚,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创新发展政策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岗位教授,长期从事创新发展理论、创新发展政策、科技政策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战略研究、2021-2035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等多个重要项目,主要著作有《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发展经济学》等。
中国古代治水的实践与智慧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双怀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丰富的水利遗产。如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霍泉灌溉工程,创造性地提出了“霍例水法”,成为古代水利管理乃至地方治理的范例。位于湖南的紫鹊界梯田,将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相融合,被誉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迹”。
治水之道,首在识水性、顺水势。古人们在治水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水利建设必须遵循“因势利导”原则:依地势高低修建灌溉系统,实现河水、湖水、泉水的自流灌溉;据地形特征构筑堤防沟洫,既防范洪水泛滥,又排除田间积水。对于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历代王朝多能统筹国家与民生利益。如唐王朝曾颁布《水部式》,以法律的形式对用水的原则作出明确规定。通过明晰水权、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最大限度发挥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历史上许多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这些水利工程凝聚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在当代依然发挥着多重功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3期)
作者简介
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古代史》及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灿烂的唐代文化》。先后出版学术专著40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代表作有《中华通历》《历史地理论稿》《中国西部开发史研究》等。
人民论坛锐评 | 严管≠重罚
据媒体报道,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一饭店经营者,因拍摄菜品“蛤蟆汤”视频,被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为“违法广告”,并下发了拟罚款45万元的《行政处罚告知书》。这件事在互联网上引发“天价罚单”质疑的同时,人们不禁在问:严管=重罚?!
答案是否定的,严管≠重罚。7月11日晚,临沂市兰山区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称,对于网传当地一饭店因拍摄发布菜品视频被认定为“违法广告”并面临高额处罚的事件,区相关部门已于5月12日决定不再作出行政处罚并告知当事人。7月15日,临沂市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称,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存在处罚证据不足、执法程序不当等问题,正在对此事件提级继续调查。
真正的“严管”,要义不在于“罚”的力度,而在于“法”的精度与“理”的温度。执法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罚倒”一批企业,而是为了“扶正”一个行业,护航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浙江等地推行的“综合查一次”,河南等地的“首违不罚”清单制度,正是对“严管”内涵的深刻诠释。这些柔性执法方式,并未降低监管标准,而是在严格的法律框架内,以体恤民情的同理之心,给予初犯、轻犯者自我纠错的机会,体现了对市场主体的信任与尊重,实现了执法力度与执法温度的有机统一。
管理≠处罚,严管≠重罚。当务之急,需引导执法人员摒弃“一罚了之”的简单化思维,敢于直面复杂的执法现实,对违法事实的认定打破主观臆断的惯性,坚持证据为王,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以规范、文明的执法行为,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与信任。(作者:亓竹冉,选自人民论坛网)
(2025年7月21日推荐,阅读全文可至人民论坛网)
相关专题 |
· 综合报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