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信箋上的中國
八位名家致信20年后的自己
2013年02月16日13: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雷抒雁:生活更富足

親愛的:

我在寫信給你,寫給二十年后的你,說是給你,有點怪怪的,其實是寫給我自己。

二十年,不能算太長的時間,但對於一個古稀老人來說,已不可輕易言短。如果是二十年以前,寫給今天,我或許有很多話要說,那時我年輕,工資低,房子小,總覺得生活對自己太苛刻,想住大房子,現在看起來許多不現實的訴求,在當時都成為一些悲切願望甚或一些可笑的牢騷。二十年過去了,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我自己,包括許多和我一樣的人,或者比我困難的人都改變了命運,變得富裕起來。

有時候真后悔那時候對社會有那麼多的譴責和牢騷。今天,我只是希望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進步,越來越發達,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幸福。二十年后,我已入耄耋之年,我不能判定我是否還能看到寫給自己的這封信。我想起曹操的一首詩,叫做《對酒歌》,近兩千年前,他作為一個政治家和詩人,對社會生活提出了自己的宏偉理想:

對酒歌,太平時,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

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谷用成。

卻走馬,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虫。

這是曹操對社會生活發展的一種期望。

今天,我們全民族正在努力完成一個“中國夢”。這正是千百年來,無數的仁人志士,流血犧牲,為之奮斗的一個夢想。親愛的,二十年后這封信我希望你能有幸收到。

抒雁 2013.1.16

陳履生:文物受尊重

履生:

你好!我想你現在一定很忙。二十年前,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一百周年,我們已經忙過。那時候,胡錦濤同志發來了賀電。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習近平總書記和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史無前例地提升了國家博物館以及文化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從而有了你們今天建設文化強國初具面貌的基礎。

看看,建筑還是二十年前的樣子,可是,參觀的觀眾比二十年前更多了。而且,博物館中的文明氛圍與二十年前也不可同日而語。沒有人躺在椅子上睡覺,也沒有人大聲喧嘩。我曾經憂心和糾結的護欄少了許多,文物和人一樣有了尊嚴。二十年前護欄繁密,雖然保護了文物,卻讓觀眾產生一種隔閡感,看看現在多好,公眾的素養早已不需要護欄來維護。二十年來公眾素養的提高是中國最大的進步,是中國走向強國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你那時候,應該有年輕人在博物館舉辦婚禮了吧。當年輕人在這裡播下愛情的種子,相信他們會把自己下一代人生中的每一個歷程都和博物館建立聯系。當然,看到今天的小學生像二十年前的美國或西方發達國家一樣能夠在博物館上課,更是無比欣慰。

在博物館的展覽中,二十年后的更加豐富是因為博物館的價值觀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尊重。博物館如果不能為社會發展服務,那就不可能得到社會的尊重。所以,我真的期待二十年之后的美好和如願。

履生 2013.1.20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