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三節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主編 鄒東濤
2013年08月13日14:5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今后,我國應著手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以信息化為切入點,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平台。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尚停留在初級階段,大量的工作要通過鄉鎮工作人員來做,不僅加大其工作量,積極性不高而且很容易受到鄉鎮機構改革、人員流動的影響,同時農民分散居住的特點也產生了大量管理費用,制約了農村社會性服務的步伐。為此,今后應充分應用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建立農戶、農產品產、供、銷信息庫,發展電子商務,提高服務的效率。其次,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提供方式,引入經營性服務。當前制約我國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瓶頸依然是農戶分散經營與社會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通過農業龍頭企業或專業性組織開展農產品營銷工作,將特色經營與企業效益結合起來,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於解決公共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再次,大力發展農村金融。資金不足是我國農業生產落后的關鍵因素,大力發展農村金融,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領域,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解決農戶無錢生產經營問題,鼓勵農民的規模化經營。

5.改革征地制度

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農戶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 ,城鄉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城鄉財產差距仍然很大,部分根源於城鎮居民的房產收入。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對農民的征地補償費用過低,農民享受不到土地增值收益。

在現行土地制度下,農村土地由國家所有,農民承包經營。《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征收土地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征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與土地被征用后所創造的大量增值收益相比,所補償的費用遠不能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醫療、就業等問題,近年來關於暴力拆遷的報道頻見於網絡,土地補償費用問題已成為近年來農民上訪最集中的問題。為此,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作報告中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改革征地制度,首先做好土地確權登記。在土地公有的基本制度不改變的前提下,我國已開始土地確權登記,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試點工作。2002年海南省開始實施農村土地確權的工作,2007年6月,成都與重慶被國務院批准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通過確權認定,承認農民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並為農民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証》、《集體建設用地使用証》和《房屋所有權証》。今后在條件成熟時可逐步推廣到全國范圍,讓土地確權成為廣大農民保護自身利益的依據。

其次,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關系著農民未來的醫療、養老、教育、就業等民生問題,因而土地增值收益應考慮這些內容,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最后,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在當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允許農民自由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獲得土地要素收益。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