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莫洪憲:打擊犯罪與保護言論自由並不沖突

莫洪憲

2013年09月16日10:19   來源:檢察日報

原標題:打擊犯罪與保護言論自由並不沖突

利用信息網絡實施其他相關犯罪的認定問題

首先,對利用信息網絡實施尋舋滋事罪的認定。《解釋》第5條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用信息網絡惡意編造、散布虛假信息,起哄鬧事,引發社會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均應以尋舋滋事罪定罪處罰。所謂辱罵,是指對他人做出蔑視性價值判斷的表示,而恐嚇則是以惡害相告知的行為,二者均不以捏造事實為前提。散布虛假信息,起哄鬧事的行為則應當具有煽動性、蔓延性、演化性,所編造的信息往往與廣大公民的合法利益和社會秩序密切相關,一旦發布出去、延伸開來,極易引發社會恐慌,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應當予以嚴懲。

其次,利用信息網絡實施敲詐勒索罪的認定問題。《解釋》第6條規定,以在信息網絡上發布、刪除等方式處理網絡信息為由,威脅、要挾他人,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實施上述行為的,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敲詐勒索罪是指行為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威脅、要挾他人,使之產生恐懼心理並基於此交付財物,情節嚴重的行為。據此,行為人在實施敲詐勒索行為時,必須具有強行索要財物的目的,而被害人的恐懼心理也必須是基於行為人的恐嚇行為所產生的。如果發布信息后行為人並未實施威脅、要挾行為,而是在被害人主動上門請求刪帖的情況下,以“廣告費”、“贊助費”、“服務費”等其他名義收取被害人費用的,不應認定為敲詐勒索罪。

此外,敲詐勒索罪的成立也並不要求恐嚇的內容具有虛假性、惡害的實現具有違法性。即使行為人威脅將要在信息網絡上發布涉及被害人、被害單位的負面信息是真實的,發布帖子、向有關部門舉報等行為也是完全正當、合法的,但隻要以此作為要挾獲取財物的手段,仍應構成敲詐勒索罪。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13年4月頒布的《關於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相關規定,利用或者冒充新聞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詐勒索的,“數額較大”的認定標准可以按照法定定罪標准,即2000元至5000元以上的百分之五十確定。

最后,利用信息網絡實施非法經營罪的認定與處罰。《解釋》第7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或者明知是虛假信息,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發布信息等服務,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應當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與國務院2011年修訂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的規定,嚴禁利用互聯網造謠、誹謗或者發表、傳播其他有害信息,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從事有償服務,禁止未取得經營許可証擅自從事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或者超出許可的項目提供服務等。這些規定顯然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和決定,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規定的行政措施、發布的決定和命令之范疇,對其違反就具備了認定非法經營罪的前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