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中國夢·我的夢——全國百家網站尋找追夢人>>西南地區

全國百家網站尋找“追夢人”報道(四川新聞網)

陳明元52年執著“追夢”:有心才有夢 敢追才能圓

2014年01月08日13: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上一頁
陳明元正在整理資料
陳明元正在整理資料
下一頁

2013年9月,一部由四川師范大學電子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簡明熟語熟句辭典》問世。誰曾想到,這本書的主要編著者——陳明元,四川達州的一名退休教師,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已經苦苦堅持了52年!

熟語,通常定義為常用的固定短語,是語言中獨立運用的詞匯單位,是常用的詞的固定組合,語義結合緊密,語音和諧,包括成語、諺語、格言、歇后語和慣用語等,具有結構上的穩定性、意義上的整體性兩個顯著特點。

“熟語”大多來自民間口語和名人之言、古代書面語以及借自外語,廣為人知,鮮見專著。明陸時雍《詩鏡總論》:“ 王建 ,款情熟語,其兒女子之所為乎?詩不入雅,雖美何觀矣!”葉聖陶《未厭集•夜》:“孩子於尚未解悟姓的意義的時候,自己的姓往往被教練成口頭的熟語,同叫爹爹媽媽一樣的習慣。”由此可見,熟語在社會生活中的使用頻率和認知程度非同一般。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口若懸河、妙語連珠的人經常使用熟語,卻沒有真正意義上了解它。

少年才華橫溢,輕狂傲慢,卻志在千裡

1961年,16歲的陳明元正在讀高中,在學校圖書室看到了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寫的一本成語詞典。在這本詞典中,他第一次接觸到了“熟語”這個概念,並發現熟語比成語說起來更上口,表達力更強。然而,這本詞典僅收錄了1900多個詞條,讓陳明元感到臆想聯翩: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經典語句數不勝數,“我要編寫一部熟語熟句辭典!”

從那以后,他就刻意收集一些經典的語句,不管在什麼地方看到或聽到,都要寫在紙條上保存下來。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多了一個至今不變的習慣:紙和筆,隨身帶。

夢想的種子就此播下!

夢想的風帆剛剛啟航,就遭遇了突如其來的“風暴”!

少年時期的陳明元“才華橫溢”,傲氣十足,常口出“輕狂之言”。一次在宿舍內與同學間的戲虐之言,不慎被有心之人誤解,令老師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導致高考后政審不合格。陳明元的大學夢就此破滅。他感到前途無望,准備老老實實回鄉扛起鋤頭當農民,曾一度斷了編寫辭典的念頭。

或許是天不絕陳明元的“追夢”路。那個年代的高中生在農村十分稀罕,更何況他也算是有著真才實學的“高材生”。返鄉后,陳明元就被聘為村小學的代課老師。不久,又調到鄉裡的中學代課。一絲曙光照在陳明元身上,夢想的火種再次被點燃!

然而,在那場改變了千萬國人命運的動蕩中,陳明元也未能幸免。他被以“收集並傳播封資修”的罪名遭到批判,收集的幾大箱書籍、手稿被付之一炬。由於性格的倔強和執著,陳明元險些入獄“改造”。

幸運的是,噩夢並沒有持續太久。1968年,陳明元的問題得到公正解決,1969年正式調入鄉裡的中學任教。編寫熟語辭典就成了義無反顧。

一切從頭開始!不到黃河心不死!

為了能夠收集更多的詞句,陳明元在報上摘,書上抄,向同事、老鄉、朋友請教,想盡千方百計、盡一切可能求書來讀。然而,“求書”之路並不容易,甚至充滿艱險。

有一次,陳明元聽說老家村裡有一個姓珍的赤腳醫生,家中藏有《增廣賢文》。陳明元向這個醫生借、買,都行不通。陳明元計上心來,決定“委屈求全”,當即“拜師學藝”,給這個醫生當了三年記民弟子,最終把這本書求到了手。

還有一次,也是最讓陳明元難忘。他到一位“清朝遺少”家去借幾本古書。幾十裡的山路走了4個來回,“好話說了一籮筐”,人家就是不願意借給他。無奈之下,陳明元花費了一周的“糧餉”4塊錢和5斤糧票,終於如願以償地將對方收藏的一本《幼學瓊林》買到手。拿到書之后,他邊走邊看,不料遭一條惡狗盯上,腳后跟被狠狠咬了一口,鮮血直流。至今,在陳明元的腳上,那個傷痕依然清晰可見……

要成功收錄每一條熟語熟句,還需要查詢求証這條詞句的原始出處和含義。這個過程同樣不輕鬆。

多年前,為了求証一個80多歲退休老教師提供的詞句,陳明元輾轉坐車100多公裡,又爬山涉水數十裡山路,結果卻無功而返。十多年前,為了求証一個詞條的出處,他數次專程前往四川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后又二十多次電話聯系北京師范大學,終於得到肯定的答復。

后來,他越走越遠。達州、成都大大小小的書店、舊書攤、圖書館,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兒子在深圳工作,他在那個城市待了3個半年,除了吃飯、睡覺和在路上,剩下的時間幾乎全在圖書館……

陳明元整理資料的時候很忘我,卻也鬧下不少“糗事”。有一天,他獨自在家,用竹蒸籠熱剩菜剩飯,然后埋頭整理資料,結果蒸籠起火被全部燒爛﹔還有一次整理資料時,忘了灶上高壓鍋熬著稀飯,高壓鍋發生爆炸,廚房都被炸壞。

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陳明元求問過的人、走過的書店和圖書館、讀過的書太多,以至於他自己都記不清了。但收獲卻是“沉甸甸”的,收集的原始資料摞起來足有一人多高,初步整理了近1萬8千條詞條。

一人追夢,眾“星”捧“月”助夢圓

陳明元說,他的夢想能夠實現,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對於妻子周文芝,陳明元感受到更多的是包容和遷就。作為教師,陳明元的收入並不高,但見到喜歡的書就買,剩下的錢常常連家裡買米都不夠﹔為了收集整理資料,家裡的活幾乎不管不顧。周文芝也有過怨言,但看到他一心想要實現夢想,便默默地挑起家庭的重擔,既當“內務總管”,又當“外交部長”。

辭典的編著者之一,陳明元的女兒陳亞芸。為了圓父親心中的那個夢,從2005年起,她發動丈夫和女兒全家總動員,幫助他分組篩選、補充資料、輸入電腦、排版修正、審稿定稿,歷時6年數十次編修。

陳明元和摯友黃大全,是45年的老交情。當年,陳明元剛剛經歷了那場刻骨銘心的遭遇,心情極為低落。就在這時,有著共同興趣愛好和志向的黃大全出現在陳明元的生活中,鼓勵他要堅持夢想,並數十年如一日地幫助陳明元追逐夢想。得知摯友的夢想終於實現,已經77歲的黃大全近乎狂喜,禁不住老淚縱橫,和陳明元緊緊擁抱在一起。

老驥伏櫪,追夢路沒有“句號”

“低調不低能,平淡不平庸。”這是辭典中收錄的一句熟語,用來評價陳明元頗為貼切。辭典的出版發行,陳明元似乎並沒有感受到太多的成就感。他說,追夢的路隻有“逗號”,沒有“句號”,舊夢圓了還應有新夢﹔他還說,要繼續追自己的小夢、筑國家的大夢,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竭盡綿薄之力。

陳明元“追夢”的路不輕鬆,他幾乎耗盡一生的心血,窮其一身的積蓄﹔“追夢”的路不平坦,他曾險些蒙屈入獄,也曾成為惡狗的“獵物”,幾度心灰意冷﹔“追夢”的路不孤單,被他“連累”了的家人和朋友,眾星捧月般呵護著他的夢想﹔“追夢”的路有歡樂,半個多世紀的執著追求,夢終圓!

目前,陳明元正在編輯一本初步定名為“矢豆詩文記”的小冊子,收集的是他以前在報刊雜志上發表過的短文短詩。這是他新的夢想之一。

“一條熟語就是一個觀點,一條熟語就是一段歷史”。陳明元用自己創作的一條“熟語”來評價自己的這一段“追夢史”——“有心才有夢,敢追才能圓”。

種善因結善果

陳明元編著的《簡明熟語熟句辭典》,除收錄傳統的熟語和名言外,還收進了近年來社會上新流行的妙言趣語、成語聯璧、固定短語、類固定短語和俗言俚語,總數達一萬三千余條。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明扼要,易懂易記﹔追本窮源,大多注明了選址、出典或掌故﹔分類別致,檢索快捷﹔古今兼採,中外雜陳,含天文地理,蓋人文自然,雅俗共賞。

《簡明熟語熟句辭典》問世后,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贊揚和熱捧。

在中小學,教師收藏、學生追捧,爭先閱讀。蒲小偉是一位高三語文老師,他認為:“將熟語熟句運用於教學中,增強了針對性、趣味性,更易於理解和接受,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效果很是明顯。”他的學生們表示,看完陳爺爺編寫的《簡明熟語熟句辭典》后,感覺豁然開朗,原來常用的熟語熟句並非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也由此更加喜歡語文、更加享受祖國的語言文化。

達州市林業局的王老先生是一名文學愛好者。他得到這本辭典后愛不釋手,覺得其中的內容涵蓋全面、雅俗共賞、通俗易懂,適合各個階層的人群,可以作為日常溝通交流、文學創作、人文教育等各種活動的經典詞庫。老先生說,他的兒子和孫子也很喜歡這本辭典,都搶著讀。

四川文理學院中文系教授、四川語言學會會員、文學博士程碧英認為,這本《簡明熟語熟句辭典》詞條豐富、資料詳實、涉及領域廣泛,針對熟語熟句這個語言單位,對於其生存狀態,以及其在語言學中的角色地位進行了深入探討,注重了語言研究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並體現了川東地區的語言特色﹔作為工具書而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參考價值。

然而,更令程碧英感到震撼的是,陳明元作為一名非專業語言學研究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默默堅持,最終取得如此優秀的語言學研究成果,這種執著追夢的精神和孤高的人格力量,更應該被傳承和發揚。(作者:董曉梅 陳連波 羅斌)

夢想宣言——有心才有夢,敢追才能圓

分享到:
(責編:萬鵬、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