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近代中国各类不同人群的梦想
程美东
2013年04月11日14:21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广大工人:增加工资,改良待遇

  上海1928年出现的120次罢工中,提出“反对减资”、“反对开除工人”、“要求承认和履行条件”的有39件,占总数的32.5%。那时的工人生活真苦呀!

  著名的社会学家陈达解放前曾经在上海调查到这样的一个烟厂工人每月家庭开支状况:全家连父母的收入,每月共得20元,每月开支——米6元,小菜5元,买柴火1元,付房租6元,零用2元。菜只能买些青菜、豆腐、黄豆芽,至于白菜、黄鱼是很少吃的。房子只能租一个后客堂,普遍没有窗户,屋里阴暗潮湿,零用钱2元只能照顾到肥皂、毛巾及开水等最起码的开支。

  大生纱厂的一位工人这样回忆:“爷娘死了以后,我的年纪大了……心里非常难过的,常常想起来就哭……我以后老了,厂里不要我了,我靠谁去生活,靠谁吃饭呢?”

  这位工人没有想到去革命,但他又真心地感谢共产党的革命——“做梦也没有想到,解放以后,共产党、毛家伯伯让我退休,还养我的老,照常拿钱。”

  工人之梦,在1949年之后,好多得到了圆满。

  农民:温饱中生存是最高的理想

  吃饱、喝足,衣食无忧——这恐怕就是几千年中国农民对自己生活的最高理想了。因为这是数千年中国农民都没有完全实现的,相反的很多人却是长期挣扎在这个温饱与饥饿的交接点上。他们对于生活几乎没有奢望,因为饥饿的现实恐惧如影随形地跟踪着他们。

  费孝通在1930年代调查的江村是位于鱼米之乡的富庶之地,但该村每户拥有土地的面积在满足一般家庭所需的粮食之后仅能勉强支付大约相当于粮食所值价的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当时的土地已受到相当重的人口压力。

  1930年代中国社会学家们在扬州兰溪调查的民谣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去年想今年好,今年想明年好,明年想来年好,年年背件破棉袄,一生一世苦到老。

  梦想老是破灭,农民哪敢有更高的奢望?能吃饱饭、睡好觉自然是那个时代农民的美好梦想了。

  而这个梦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已经被中国农民基本抛弃了。

  哎,历史转得也真太快!让人健忘得不能自知,也许这恰是梦想的魅力所在吧!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