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湘鄂赣皖四省图书馆联盟系列活动:
历史文化名人解读屈原四人谈
2013年06月03日11:02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屈原对后世知识分子的影响

演讲人:安德义

“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出自《易传·系辞》,我们从屈原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来看,他有很多正面的形象。

从政治思想角度讲,他忠君、爱国、爱民、敬神,这是他的重要的四个方面。他的政治才华,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是个著名的外交家——“入则与君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从人格上讲,他独立不迁、横而不流、耿介正直、秉德无私、才华横溢、彪炳千古。

他的艺术成就,达到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顶峰,异彩纷呈、独树一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他对后世的影响,开创诗歌骚赋一体,催生了汉赋的繁荣,构成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

如此一位既有完美人格,又有政治才华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却“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葬身鱼腹,以悲剧结束他的一生。

他的悲剧,给后世留下了什么样的思考?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因素之外,除了君王不明是非、昏庸无能之外,我们能否从屈原本身寻找他之所以成为悲剧人物的原因。这样思考,对我们修身养性或许有一些教益,找到一个支撑点。

当我们把儒家、道家和屈原三家放在一个平面上去谈,儒家就用孔子、道家就用老子、屈原就叫屈子,他们三家在处理进退关系的问题上,各有不同。儒家知进知退,道家以退为进、屈子知进难退。

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任用我时,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尤其是孔子对南容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也是“达者兼济天下,退者独善其身”,要我进的时候我就进,要我退的时候我就退。儒家是能进能退,进则欣然领受,退则毫无怨言。

老子说:“弱之能胜强,柔之能胜刚,柔弱胜刚强”,他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尤其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没有哪个坚强的人抗拒过柔弱的人,没有哪个男人真正战胜过女人。

我们再看屈原,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我心是向善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如果能突然死掉,就不愿意同流合污。“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方”和“圆”是不能弥合无间的,“方”和“圆”之间差别很大,“周”指弥合无间。“孰异道而相安?”不同的道,道不同不相为谋,异道而能相安吗?不同的道是不能相安的。

他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伏”就是保持,保持清白,为清白而死,“固前圣之所厚”,就是前圣所看重的东西。“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芳与泽其杂糅兮”,就是芳草与污浊的东西杂糅在一起,所以“唯昭质其犹未亏”,就是说他自身是处污泥而不染,他的光明的品质,在污秽的环境中是不会受到污染的,他“指九天以为正,虽九死犹不悔”。这就是他能进不能退的一个特征,这也是屈原悲剧产生的原因。

屈原的人格是内方外方,品质固然耿介高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碰壁,滞碍难通。人生要接受打磨和挫折,磨到圆通、圆和、圆融的地步。但屈原不能接收这种打磨和挫折,当然屈原也不必接受这种打磨,如果接受了这种打磨,他便不是屈原。于是他选择了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之中,这既是他的选择,也是他辉煌的悲剧。谢谢大家!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