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发掘明清档案精华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胡旺林
记者 叶帆
2013年07月23日15: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明清档案要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过程中,如何做好明清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胡旺林:关键是要构建好保管和利用两大平台,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馆库设施建设。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新馆建设,力争早日建成一座现代化档案馆。二是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健全档案保护制度,采用先进技术,加大档案保护力度,加强对残损档案的修复和抢救,确保档案的长久与完整。三是加强档案整理。力争用较短时间完成馆藏全部档案的秩序加工和著录工作,建好细账,摸清家底,为明清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全面推进数字化工程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进度,构建高效准确的档案数字利用平台,争取早日实现明清档案的数字检索和远程利用。

记者:面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怎样进一步实现明清档案的文化价值?

胡旺林: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思想观念,适应社会需求,采取得力举措,真正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使档案馆变成“思想库”,努力打造明清档案的文化品牌。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贴近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与重大部署,主动寻找发挥明清档案价值和作用的渠道,深度发掘明清档案文化资源,努力提升档案编研和编译工作水平。二是面向社会,走向大众。把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作为明清档案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阅览厅、展览馆、大讲堂等各种形式,让明清档案走出宫廷、走向社会、走进时代,自觉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格局,成为人民大众能够共享的传统文化。三是提升技术,整合信息。强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档案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使明清档案工作步入信息时代快车道。四是沟通两岸,加大交流。由于历史原因,明清档案现主要分存北京与台北两地,我们要与台湾地区加强合作交流,相互交换数字档案,联手开发专题项目,让明清档案珠联璧合、发挥整体价值,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

(人民日报2012年1月19日第七版)

(责编:方蕊娟、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