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边界司法的司法边界
舆论监督的作用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认为舆论的监督和支持是司法公平公正的最重要保障,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司法不能被民意裹挟,更不能被舆论左右。保障人权不仅要保护受到伤害的人,也要给伤害他人的人一个基本的尊重。犯罪者固然应受到惩处,但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不能因为大众的情绪而给予其超出法律规定的处罚。虽然在转型阶段,人们呼吁加大对司法运行的监督制约,此时即便是“过激”的监督,囿于人们对公正的渴望也会被理解,为了“矫枉”允许“过正”。但对已经偏离轨道的权力运行,不能用另一种偏离来纠正,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在正轨上行走。
固守司法边界,给司法者提出了很高要求,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司法者必须有担当。囿于现在执法环境的复杂,司法者除了要担当法律上的执法责任外,很可能要承担一些超出职能的外在压力。比如,当舆论高度关注或者对一些案件已经形成了倾向性意见时,如何敢于、擅于坚持司法的底线,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就是极大的考验。社会“集体预判”会对司法者产生巨大影响,使其在案件处理时衡量与舆论意见不一致可能的后果。这种压力下,从功利主义出发,司法者会更多顺从、偏向舆论的意见,从而消弭大家对个案处断的质疑,使案件达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此时,司法者的处断未必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没有担当而屈从于社会关注作出的处理一时可能“风平浪静”,但终究不能持久,终究会让司法蒙上些许污垢。
无论何时何地,公平公正是司法和司法者都应固守的司法边界。坚持以法律精神处断案件,即使一时得不到理解,终归会得到历史的公允评价;而违背法律的原则作出的判决,即使让人暂时“解恨”,却难以经受住时间老人的岁月敲打。让民众对司法机关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司法的目标,也是司法的边界,不仅需要司法者的智慧和谋略,更需要司法者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