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点
“鲁迅大撤退”是老话题
此次新版教材中将鲁迅的《风筝》更换掉了。对此,王志勇说,初一学生很难理解文章想表达的意图和作者的情绪和情感,而老师在授课时分解也很吃力,感觉是人为教给学生,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很难。王志勇说,就他记忆来讲,鲁迅这篇“风筝”在初一教材中出现已经很长时间了,起码10年左右。
对于此次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被更换,北京市教科院相关专家表示,相比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言,鲁迅的文章入选中小学教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篇幅呈下降趋势。一些深奥难懂的内容被替换或调整到高中阶段。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更新是教材发展的基本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学生学习的质量。
教材中鲁迅一家独大是“阅读贫乏”时代的表现,随着学术研究及出版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作品开始逐渐进入中小学教材。相应地鲁迅作品的篇幅减少,正是对这些新入选经典作品的阅读鉴赏中,学生更加感受到鲁迅的伟大和独特。只是篇幅的多少并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绝对的权威,在众多优秀作品中感悟其独特的艺术和人格魅力才会产生更深刻的教育价值。何况在今天的阅读时代,只靠教科书所灌输的价值能坚持多长时间,真要打一问号。基础教育应可能让学生较大范围地接触各类经典作品,而非唯一的“投枪与匕首”。
北京市教科院相关专家表示,鲁迅大撤退这一话题被反复提及,是人们当前社会不公的焦虑在教材修订方面的投射,但是,担负着培养未来建设者的教育并不能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呼吁家长以发展的眼光关注教材的更新,而不要停留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
“部分文章被撤有些可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韩宝江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的编者在选文的时候会淘汰一些相对年代久远的文章,逐渐增加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的、认可度较高的文章。他认为,被更换掉的文章不是说不好,不仅出于编者的种种考虑,也考虑到当今学生的接受能力。
他举例,鲁迅有些文章其实很轻松的,但由于人为过度的深刻解读,加上当代学生由于文学功底相对比较薄弱,接不上茬等原因,使得鲁迅的一些作品相对学生理解上有一些难度。
对此,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语文教研员闫明表示,就他个人认为,鲁迅等人的文章不一定就是完全被删除了,或许是调整了顺序,调整到初二、初三年级。
对于此次被更换掉的文章,苹果园中学初一年级语文组备课组组长王志勇认为,也有个别文章比较可惜。
这个暑期,他对张晓风的《行道树》进行了充足的备课,他打算将这篇文章作为一个比赛课,没想到开学发现被删除了,“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学生的人生观的确定还是写作方式上,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另外,王志勇说,在此次入选的9篇文章中,马及时的《王几何》如果从教师角度讲,该文章相对浅显一些,很普通的一篇文章,但如果站在学生角度,该文章有可能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文章,“无论从语言还是情节上,学生兴趣点比较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