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网络诽谤入罪标准的细化科学合理

赵秉志 袁彬

2013年09月18日11:04   来源:检察日报

原标题:网络诽谤入罪标准的细化科学合理

诽谤罪由自诉转公诉的范围限定

根据刑法第246条第2款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诽谤犯罪属于告诉才处理,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对其则可由告诉才处理这一自诉范围转为公诉。为了明确诽谤犯罪转公诉的范围,《解释》第3条对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范围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限定,规定了7种具体的情形。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解释》的该条规定较为科学合理:

(1)《解释》将转公诉的诽谤行为性质严格限定在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范围之内,较为合理。具体而言,在《解释》第3条规定的7种情形中,除了第7项是兜底条款外,其他6项都具有明显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性质。其中,属于或基本属于危害社会秩序的有4项,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和“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属于危害国家利益的有2项,即“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和“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可见,这7种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行为,已不是单纯侵犯他人个人利益的行为,它同时侵害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符合将这类犯罪转为公诉的基本条件。

(2)《解释》对由自诉转公诉的诽谤行为严重性的限定合理。根据刑法规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是诽谤罪由告诉才处理转为公诉的条件,表明行为的危害性已经超出了对个人法益侵害的范围,但它并不是对诽谤罪从重处罚或者加重处理的法定情节。从立法本意上看,刑法第246条第2款之所以作这一规定,一方面是为了与刑法第246条第1款关于诽谤行为入罪“情节严重”标准相对应,即对于单纯或主要危害社会秩序或者国家利益而不便由被害人告诉的行为,也必须达到刑法第246条第1款“情节严重”的程度;另一方面才是考虑到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或者国家利益的诽谤行为危害更严重,需要由自诉转为公诉。在此基础上,加上诽谤罪作为轻罪的性质,笔者认为,对诽谤行为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之“严重”程度的最低标准不宜作过于严格的限定。比较而言,《解释》第3条的规定与诽谤行为入罪的“情节严重”标准基本一致,其对诽谤行为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严重程度把握是合理的。

综上,《解释》立足于当前我国治理网络诽谤的现实需要,从行为方式、入罪门槛和自诉转公诉的范围等方面,对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作了科学且合理的细化,有助于提高刑法治理网络诽谤的司法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