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 张艳涛
“伟大工程”:加强、改进党的建设
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执政主线”,讲的是执政的主体条件,着眼于“谁来干”。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和“伟大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担当,就是科学实施伟大工程,全面深入推进伟大事业,积极进行好伟大斗争。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何使我们党自身硬?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他更注重克服我们党面临的软肋,即我们党面临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直面我们党面临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且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首先把破解“四大危险”并使“自身硬”作为治国理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只有正视问题、分析问题、破解问题,才能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正能量,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才能成为推进“伟大事业”和进行“伟大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由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们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强调从精神、能力、作风、先进性上硬起来,即硬在精神、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先进。其目的是强化党中央的权威,为建设、发展“伟大事业”和进行好“伟大斗争”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我们的责任,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针对精神懈怠,强调“硬在精神”。在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诱惑多种的情境下,在物化生存的背景中,一些党员干部信念淡化、信仰迷失,忘记远大理想而奉行功利主义;一些党员干部认为理想是天上的“星”,利益是地上的“灯”,天上的“星”虽美好却遥不可及,只有地上的“灯”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说,精神上的“软骨病”是一些党员干部出问题的“病灶”。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缺失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实际上,如果理想信念丧失了,我们党的一切就难以真正“硬”起来。由此,为了把坚硬的“铁”打好,我们党必须首先在精神上“硬”起来。
针对能力不足,强调“硬在能力”。 即积极倡导学习之风,减少应酬之风,加强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努力克服“本领恐慌”。当今我们共产党人面临“四大考验”,即“党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这些考验实际上就是对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之能力素质的考验。要积极有效应对这“四大考验”,我们党就必须积极自觉地提升其“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环境和局面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是应对“四大考验”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针对脱离群众,强调“硬在作风”。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就必须始终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的党的作风建设。目前,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主要体现在“四风”上,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针对这“四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工作开局的重要切入点,不仅制定并实施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限制三公消费”等,而且在全国积极部署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是通过抓党风促民风,进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
针对“消极腐败”,强调“硬在先进”。即注重并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在反腐倡廉上敢下重手、敢打“老虎”。党的权威、党员的威信主要来自党和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如果党内问题丛生、党员觉悟落后于群众,那么就没有先进性可言,也就会因此而失去公信力和说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从严治党,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反腐力度空前加大;强调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认真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其目的,就是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腐败分子得到震慑,让腐败无处藏身。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一条基本经验。
“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是“执政目标”,讲的是执政的历史使命,着眼于“干成什么”。
“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伟大梦想”,是“伟大事业”、“伟大斗争”和“伟大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古代的许多朝代在当时世界都较为强大,属于“辉煌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近代中国沦为被宰割、被侮辱的境地,沉沦为“没落中国”。由辉煌到没落,这种巨大的历史反差,就转化为历史记忆、民族性格、社会心理和历史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最伟大梦想。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实现梦想的道路。
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方式和具体路径。 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目标、中国理想、中国梦想的大众化表达,是世界历史力量转移和时代发展趋势的反映,其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征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复杂的矛盾、难题和问题,遇到各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攻坚克难,就必须积极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保证。只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进行好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凝聚合力,又要积极唱响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力量和汇聚社会正能量”。中国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
归根结底,在建设“伟大事业”,加强“伟大工程”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伟大斗争”和“伟大梦想”,由此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围绕“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进行,且服务于“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伟大事业”要求进行“伟大斗争”,召唤“伟大工程”,以不断为其注入新活力、开辟新前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支撑“伟大事业”,确保其始终蓬勃发展,即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通过“伟大斗争”和“伟大工程”来破解“伟大事业”中的矛盾、难题和问题,才能实现“伟大梦想”。这可简称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伟大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与执政活动多是在“四个伟大”这一总体框架中进行的,其中蕴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方略。
(作者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