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周淑真:依法治国、依宪执政、依规治党三者关系及内在逻辑【2】

2015年07月06日11:1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三、政党与国家的相互作用机制,使三者之间存在逻辑联系

政党不是国家,政党只是社会中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是一个国家中部分民众的政治性组织;国家是权力机关,是按照以代议民主制为精髓的现代政治要求所构建的、涵盖整个民族和领土的政治组织。政党和国家之间、政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之间既不是包容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但同时两者之间又存在交叉和重叠的关系,相互发生作用。一个国家的宪政体制所形成的政治生态,决定政党产生和发展的方式,政党的发展状况又对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影响。各政党之间所构成的政党关系结构即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运行的载体和推动力。政党经由法定程序进入国家制度体系,作为执政党时执掌国家政权,依据法律授权和制度安排决定和管理国家事务。凡是政党,都把夺取政权、执掌政权和参与政权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和行动目标。当政党成为执政党后,依宪执政是世界各国执政党的通则和惯例。在西欧、北美的发达国家,政党产生晚于国家,政党仅仅是沟通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桥梁;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党产生往往早于国家,国家是由政党建立的,政党承担着建设国家、改造社会的重任,人们对执政党的认同往往与对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在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政党,也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作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依规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党内法规局全面清理自新中国建立到2012年6月的党内法规性文件。通过这次清理,一揽子解决了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问题,该废止的废止,该失效的宣布失效,该修改的安排修改。这大大增强了党内法规制度的适应性和活力,有力维护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协调统一,使党内法规制度基本适应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进而促进党内法规制度的遵守和执行。因此可以说,政党与国家的相互作用,使依法治国、依宪执政和依规治党密切联系在一起。

四、依宪执政是执政党的基本守则

无论革命政党是通过斗争方式取得政权,还是普通政党通过选举途径上台执政,当政党成为执政党后,依宪执政是世界各国执政党的通则和惯例。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的中国历史更是体现了这一规律性特点。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 年通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1954年通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实施宪政。因此在当代中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执政首要的是学习宪法、尊重宪法、落实宪法。宪法序言、总纲和公民基本权利及义务等内容值得我们反复认真学习。如在宪法序言中,通过追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式,把执政的责任赋予了在历史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共产党,它赋予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责任和使命。序言还论述了统一战线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这些基本精神应该得到落实。同时对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应切实尊重并加以保障。这是依宪执政弘扬宪法精神的重点。

总之,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脱离一般概念理论,又不能忽视中国国情和政治发展的经验法则。质言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章作为党内根本大法,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治官治权,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它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规治党就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依照党章和其它党内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程序,管理党的事务,从事党的各项活动,进行党的建设;依宪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守则。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宪法日,其意义在于提醒各级公务人员要明白手中的权力来源于宪法,要敬畏民众,敬畏手中的权力,慎用手中的权力。这是依法治国的真谛,也是依规治党的目的。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刊载于《理论视野》2015年第1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周淑真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