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貢獻獎】
譚躍(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黨組副書記):
問:2011年我國數字出版規模已近1400億元,成為出版業新的增長亮點,您覺得該如何抓住數字出版的發展機會?
答:數字出版代表最先進的傳播模式和商業模式,正在成為產業資金和產業資源的集聚方向,是出版業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
出版數字化的本質不是數字技術的引入,而是數字內容的整合。基礎是流程數字化,核心是內容數字化,關鍵是商業傳播方式的數字化。
要大膽起用創新人才、建立創新機制,大力推動生產、加工、管理、營銷和傳播全流程的數字化,大力推動重點產品和重大工程的全媒體復合出版,盡快研發具有較強盈利能力、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平台,盡快搭建具有規模效應、集群效應、品牌效應的數字產業園區和創新集聚區,努力增強出版傳媒企業在整個數字化產業鏈的話語權和控制權,實現數字出版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的戰略突破,實現企業自身發展轉型和整個出版產業的數字轉型。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在去年出台了“十二五”數字發展規劃,明確了“(1+6)×4”的總體發展架構,也就是通過建設中國數字出版網、工具書平台、大眾平台、國際平台、音樂平台、語聯網平台、ERP管理平台等“1+6”平台,實現數字化內容的聚集、傳播、交易和服務等4大功能,推動集團業務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韓三平(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
問:能否給我們描繪一下您心中的國產電影產業化之夢?
答:這個和中國經濟發展是一樣的道理。沒有綜合國力,談不上教育、衛生、國防,什麼都談不上。沒有票房,沒有總體電影產業的發展,根本談不上去發展電影科技,因為連基礎都沒有。電影怎麼才經看?劇本、表演、攝影、化妝、剪接,甚至道具、電腦特效都做得很精致,這樣的電影才經看。這一兩年的發展,尤其說明這個問題。有大明星不一定有高票房,有大場面不一定有高票房。甚至故事不錯,也不一定票房很高。看一眼、看5分鐘還行,看10分鐘就不行了,化妝也不舒服,服裝也不對,制作也粗糙,這樣的電影故事再好都不行。
每個行業都有它的拳頭產品,大片就是電影產業裡邊的拳頭產品,有一定的引領和指導作用,但是不要一味追求大片。既然做產業,當然要追求利潤。所以它要形成兩個金字塔:一個是投資的金字塔,一個是票房的金字塔。一個大公司既要有三四億票房的影片,要有一兩億票房的影片,也要有一批五六千萬、七八千萬票房的影片,這樣公司的實力才可以真正壯大,抗風險的能力也才能真正變強。電影是產業,不是慈善事業,必須要有回報。電影沒人看,藝術檔次很高,我覺得也不能說是成功的。當然我們要不斷提高電影的藝術、技術和工業制作水平,這是我們一個永恆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