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是干什麼的?
黨的建設從建黨開始就有研究,但往往不被當作一種科學,是因為往往當成一項工作來研究,因此,往往停留在經驗范疇,是操作層面的東西。但這並非黨的建設研究的全部。一門學問總是分兩大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事務性、工作性研究,另一方面還有規律性研究,即基本理論的研究。遺憾的是,我們長期關注第一種研究,忽略了第二種研究,還以為第一種研究就等於黨的建設研究的全部內容,造成的客觀結果就是黨的建設不能提升到規律的高度。
經驗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有用,但如果時代變化了就有局限性。今天我們研究黨的建設,就應該從一種研究規律的角度去思考。
一個學科回到它的本源,往往就是常識。政黨是干什麼的?政黨就是搞政治的黨,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人要組成社會,社會需要管理,管理需要權力,於是就形成一個公共權力,政治就是社會中的個人和公共權力的關系。
為什麼民主政治產生政黨?因為民主政治對公權和人之間的關系解釋,與別的不一樣。民主政治的前提是主權在民,天賦人權,生而不可剝奪。因為人要在一起生活,組成社會需要管理,於是人們就讓渡一部分自己的權利給公共機關,於是形成了公權力。一方面,公共權力來自於民﹔一方面,公共權力又施之於民,兩者就互動起來。從本質上說,民主政治就是民眾和公共權力之間產生互動。而神權政治、君權政治就沒有這種互動。
民眾與公權力之間的互動需要連接,直接民主很難操作。亞裡士多德時代、伯裡克利時代的民主怎麼沒了?因為社會發展了以后沒法操作。於是人們繼續探索,在歷史長河中,終於發現一種可操作的民主,就是間接民主。代議制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偉大發明。間接民主使民主變得可操作,當然也使民主變得復雜。公共權力倒是可以操作,因為可以強制,但如果權力都放在個人手裡,也就麻煩了,公權私用,以權謀私,這樣人類就掉到了一種困境中。
人類也正是在擺脫困境的過程中才有所發明、創造、前進。政黨應運而生,剛好填補這個空白。一方面,政黨就是民眾自願組成的政治組織,但它克服了民眾的分散的基本缺點,使得民眾組織化﹔另一方面,政黨不是公共權力,但政黨的目標就是為了控制公共權力。政黨“左牽右挂”,把民眾和公共權力連接起來。民主政治是民眾和公共權力之間的互動,而事實上這種互動是由政黨來實現的。
可見,政黨有兩個基本前提:第一,從神權政治發展到民主政治﹔第二,從直接民主發展到間接民主,直接民主不需要政黨。有了這兩個前提,就可以給政黨下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政黨的歷史作用:第一,政黨是溝通民眾與公共權力聯系的橋梁﹔第二,政黨是民眾控制公共權力之手的延伸。
我們應該確立一個現代政治理念,政黨活動是有邊界的。很多領域政黨不應該介入,但當你要和公共權力接觸時,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就非通過政黨不可。
從政黨發生發展的歷程中可以提煉出許多純粹從工作性黨建研究提煉不出的東西。
比如政黨到底怎麼定位?我們經常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其實,“領導核心”本身不是一個科學概念,而是一個生動的比喻。前面說的政黨的作用,實際上也可以看做政黨在政治體制中的定位。遺憾的是,過去隻有一種定位,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沒有將政黨進行規律性研究的第二種定位,並且以為有了第一種定位就能解決第二種定位。到現在為止,這個問題沒有完全解決。鄧小平說黨政分開是政治體制核心,如果這方面沒處理好,其他也都處理不好。
又如,既然政黨在民眾和公共權力之間起一種連接作用,那粘力到底有多大,這就是政黨的功能要研究的范疇。
政黨的功能非常多,我通常概括為四大功能。第一,利益表達功能。既然公權力是民眾的,那政黨要掌握公權力就必須得到民眾的認同,必須准確表達他們的利益、願望、訴求。
第二,利益綜合功能。把民眾的利益訴求,經概括、提煉變成黨的綱領政策主張。執政時,努力實現這些主張,不執政時,用這套主張對執政黨施加影響。
第三,政治錄用功能。一個政黨通常要把社會中比較有能力的人,千方百計吸納到黨的周圍。
第四,政治社會化功能。政黨的理論不單自己知道就行,還得告訴民眾。民眾對這些道理由不懂到懂,就是政治社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