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謹防刑事財產刑執行“打白條”
葛東升 高鍵
2013年08月16日12:46   來源:檢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謹防刑事財產刑執行“打白條”

財產刑是以剝奪犯罪分子的財產利益為內容的刑罰方法,對侵財、職務犯罪等貪利型犯罪具有特殊預防功能。作為刑罰執行監督機關的檢察機關同時也承擔著對財產刑執行的監督職責,但現行刑事訴訟法關於財產刑執行監督的規定過於原則,司法實踐中亟須細化完善。

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存在的問題

1.由於主客觀原因,財產刑執行不到位。以江蘇省泰州市下轄一家基層院為例,2011年至2012年,法院共作出231份財產刑生效判決,除判處緩刑案件中的146人外,剩余服刑人員中有80%的財產刑未能執行到位,甚至有85名服刑人員的財產刑根本未進入執行程序。究其原因,一方面,存在罪犯家庭經濟困難帶來的“執行不能”、異地罪犯執行成本高昂等客觀因素;另一方面,執行機關在現有的執行率考核機制左右下,出於刑事案件財產刑執行難度大、執行率低的考慮,往往怠於執行,嚴重削弱了刑罰的懲戒效果。

2.執行信息不對稱,檢察監督陷於被動。司法實踐中,執行機關缺乏主動接受監督的意識,不願將財產刑執行的情況提供或反饋給檢察機關,使得檢察機關無從掌握財產刑執行的相關信息,無法及時發現問題,有效實施法律監督。

3.法律授權不具體,檢察監督失之於軟。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為獲知財產刑執行情況而進行調查、取証等過程中,由於缺乏法律的詳細規定,被監督對象以及有關部門、單位和個人往往不予配合;發現執行機關在財產刑執行中存在不正當履行職責等情形,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或檢察建議后,由於現行法律並未賦予對相關單位不及時糾正的情況採取更有效的法律監督措施,往往存在被監督對象或被建議單位不及時答復等現象。

完善財產刑執行檢察監督的建議

1.前移監督關口,抑制“執行不能”。由於被執行對象經濟困難或個人財產與家庭成員共同財產難以區分,導致“執行不能”成為財產刑執行監督的薄弱環節,此種情形下很難認定執行機關是否具有怠於執行等違法或消極行為。為此,財產刑執行監督應提前至審查批捕和審查起訴環節,偵查機關(部門)在啟動偵查程序時就對可能要科以財產刑的嫌疑人進行財產狀況調查,移送審查批捕、審查起訴時同步提供財產清單,為准確掌握財產狀況、正確提出量刑建議提供依據,避免被告人及其家人在執行前隱匿、轉移財產,保障財產刑執行的順利進行。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