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瀟 付強
增加鑒定人出庭及其他方面的規定
出庭義務的履行缺乏強制力保障是鑒定人不出庭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2005年9月司法部《司法鑒定人登記管理辦法》第30條規定:非法定事由拒絕出庭作証的,由省級司法行政機關給予停止執業3個月以上1年以下的處罰;情節嚴重的,撤銷登記;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然而,該條款對什麼是法定事由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其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而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定:“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証……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証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這一條款看上去是對鑒定人的出庭提出了明確要求,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首先,對於異議的程度沒有進行規定;其次,何為“認為有必要”的標准,也主要取決於司法人員的主觀認識。如前文所言,精神疾病鑒定意見本身就帶有很大的主觀色彩,但其作為証據卻有很高的証明力。因此在有精神病司法鑒定的案件中,對鑒定人的出庭應有更嚴格的要求。筆者認為,應當規定隻要當事人要求,鑒定人必須出庭,否則其所作出的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根據。
在鑒定人以小組的形式得出統一鑒定意見后,可以讓其中一名鑒定人代表小組出庭接受質詢,形成鑒定人輪流出庭的制度。這樣既使鑒定意見能得到充分質証,又可以相對減輕鑒定人的負擔。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市海澱區人民檢察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