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精神病司法鑒定意見失真如何救濟

楊宇瀟 付強

2013年08月28日10:47   來源:檢察日報

原標題:精神病司法鑒定意見失真如何救濟

近年來,公民“被精神病”和精神病人行凶傷人等現象屢有發生,精神疾病患者的強制醫療問題引起了各方重視。2012年頒布的精神衛生法和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都對此給予關注。

精神衛生法第32條規定:“精神障礙患者有本法第三十條第二款第二項情形(已經發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險的,編者注),患者或者其監護人對需要住院治療的診斷結論有異議,不同意對患者實施住院治療的,可以要求再次診斷和鑒定。”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針對司法鑒定意見的普遍決定性效力及失真后救濟不完善的情況,將法律條文中的“鑒定結論”更改為“鑒定意見”。這一改動的目的在於,鑒定的結果只是鑒定人的判斷,而不是定案的依據,因此法官仍要綜合考慮其他証據才能作出判決。

但不可否認,“鑒定意見”作為司法鑒定得出的結果,在法院決定時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僅僅做字面上的改動而沒有程序方面的調整,並不能使現狀得到改善,失真的司法鑒定意見仍會對患者、當事人的權利造成侵害。在英美法系國家,精神疾病司法鑒定從地位上說與普通証言相當。法庭上,法官會通過對專家的資格、法庭的表現以及交叉詢問等方式確定司法鑒定的真實性。對於失真的鑒定意見,不利的一方當事人有機會聘請其他人作為專家証人,因而對於鑒定意見失真有一定的救濟效果。在大陸法系,對於失真的救濟一般在於重新鑒定,對於失真鑒定的責任制度也有較多規定。筆者認為,我國可借鑒他國經驗,對鑒定意見失真后的救濟機制進一步完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