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鄒偉: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司法保障

鄒偉

2013年09月03日18:08   來源:貴州日報

原標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司法保障

推進環境公益訴訟,維護人民群眾環境基本權益

進一步降低公益訴訟門檻,解決起訴難的問題。環保官司難打,難在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問題。環境污染涉及不特定多數人利益,如果對原告主體不加限制,勢必造成濫訴,浪費訴訟資源,也容易造成社會問題。《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公益訴訟原告主體是“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理論界和實務界對“有關組織”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從審判實踐來看,應該結合正在進行的《環境保護法》修正工作,適當降低公益訴訟的門檻,進一步解決長期以來維權不暢的問題。

進一步完善公益訴訟程序,解決審理難的問題。一方面要強化証據保全等法院依職權取証的權力,另一方面要積極研究引入專家証言的可行性,利用專家的專業知識輔助審判,以解決取証難、取証成本高的難題。此外,還要協調有關部門,盡快建立環境污染損害,尤其是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損害的評估機構和評估體系,以確定環境侵權行為的損害后果,為法院判決提供科學依據。

進一步探索環境公益行政訴訟,解決民事訴訟效能不足的問題。環境糾紛的產生,不少與當地涉環保行政機關的不作為或者亂作為有關。賦予有關主體原告資格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對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事前預防和減少損害具有積極作用。應當把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許可、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等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行政行為,納入合法性審查范圍,切實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要加大環境信息公開案件的審理力度,按照“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原則依法裁判,切實保護公眾環境知情權和參與權。

堅持能動司法,切實化解生態環境矛盾糾紛

建立環境糾紛預警機制。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司法保障,是建設生態文明的路徑選擇。人民法院化解環境矛盾糾紛,應當與環境監管部門以及社會公眾一道,建立三者之間相互聯動的環境糾紛預警機制,掌握群眾訴求,了解污染源頭信息,實現信息互通,為及時預判、應對環境糾紛打好基礎。積極開展資源環境糾紛預警排查,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突出問題及時開展風險評估,採取有針對性的預防和化解措施,從源頭上減少此類案件的發生。充分利用執法部門的專業人才和信息優勢,加強與環保執法部門的信息交流與信息反饋,積極為案件審判提供有益的幫助。通過對個案的剖析和對日常審判執行工作的研判,密切關注各類可能危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政策風險,及時向政府和相關企業提出司法意見和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並幫助相關企業完善內部治理機制,防范環境風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