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姜泓冰
多元化考核,以制度鼓勵“板凳甘坐十年冷”
“復旦有很強的基礎研究力量,又有一個寬鬆的考核環境,沒有了拼論文的焦慮,我就能把社會應用需求和基礎研究成果結合起來,自主組合團隊,用管用的人,做實在的事。”光纖研究中心賈波教授解釋“成功之道”。
光纖研究中心僅有9名在編教研人員,加上學生不過30人,卻參與了從北京奧運到川藏鐵路等眾多國家級重大項目,連獲國家專項資金支持,已申請49項國家專利、7部軟件著作權。中心2000年成立,10年后方拿出自主開發的光纖振動傳感技術成果。“科研磨劍期很長,我們認准了人就保持關注,少加壓力。”復旦大學科研處處長殷南根這樣說。
如何凝聚不同專業、形形色色的人才,形成既科學、公正,又有包容度、可激勵創新的管理制度與大學文化?
國內向來以發表CSSCI文章或著作數量作為學者晉升職稱的惟一途徑。看似公平,卻使得低水平重復式作品泛濫,我國學術論文數量躥居世界第一,論文引用率卻排在世界100名之后。
2010年,復旦大學嘗試打破這一怪圈,從歷史系和國關學院開始試行“代表作”和同行評審制。歷史系教師張巍是首批獲益者。參評教授職稱時,他晉升副教授不過四年半,手上隻有4篇學術成果,遠未達到正教授候選人須有10篇核心期刊論文的“剛性”要求。張巍從事西方古典學研究,發論文周期比一般學科長,他提交的關於柏拉圖哲學思想史研究的論文代表作,歷時七八年才完成。學校隨機選擇5位校外知名學者匿名對他進行學術評估,有4位認定其成果“真正優秀”、“可以破格”。原以為“要等十年”的張巍順利晉升。
“代表作”制度在文科院系試行兩年,有40多名教授、副教授候選人提出申請,1/3成功晉升。2012年,制度在全校推開。學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長線研究成果,開始發力,進入顯性收獲期。2000年,在大多數人不知PM2.5為何物時,環境系庄國順教授就已開始監測,並建議政府預警。今年,庄國順教授團隊的“中國大氣污染物氣溶膠的形成機制及其對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余龍教授團隊,埋頭攻關12年,於2012年底找出乙肝患者罹患肝癌的關鍵易感基因。也是2012年底,中文系副教授戴從容用8年光陰翻譯的《芬尼根的守靈夜》第一卷出版,讓世界著名“天書”有了首個中文注譯本……
“‘代表作’制的靈魂是創新。”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人文學部主任俞吾金教授說:“完善學術評價體系,就是要避免低水平重復式作品的量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