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孫明春:法者治之端也

2015年02月09日13:49   來源:前線網

原標題:法者治之端也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永恆追求,而法治則是實現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在追求公平、正義理想和以法治國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不論是法家還是儒家,都有不少在今天看來還閃耀著光輝的言論和思想,啟迪著我們正在進行的法治中國建設。
 

法度行則國治
 

【原文節選】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吏者,民之所懸命也。故明主之治也,當於法者賞之,違於法者誅之。故以法誅罪,則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則民受賞而無德也。此以法舉措之功也。故《明法》曰:“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 ——《管子·明法解》
 

【原文釋義】

  法是天下的規程和萬事的准則,執法官吏則掌握著百姓的生殺大權。所以明君治國,合乎法規的就褒獎,與法有違的就重罰。這樣,依法治罪,百姓即便受死也無怨言﹔依法量功,百姓受賞也不必感恩戴德。這就是按照法度辦事帶來的功效。所以,《明法》篇才說:“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
 

【原文節選】

  法度者,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領1海內而奉宗廟也。私意者,所以生亂長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2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則國治,私意行則國亂。明主雖心之所愛而無功者不賞也,雖心之所憎而無罪者弗罰也。案法式而驗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國也,不淫意於法之外。”

  ——《管子·明法解》
 

【原文釋義】

  法度,是君王用來控制天下而禁止奸邪的,是用來統治國家而事奉宗廟的。私意,是會產生禍亂、滋長奸邪而危害公正原則的,是可以蒙蔽君王迷失正道而導致危亡的。所以,法度得行則國將大治,私意得行則國將大亂。英明的君王即便面對自己親近的人,無功也不賞﹔哪怕面對自己憎惡的人,無罪也不罰。嚴格按照法度規程來檢驗得失,與法度無關的大可不必在意。所以,《明法》篇說:“先王之治國也,不淫意於法之外。”
 

【原文節選】

  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韓非子·有度》
 

【原文釋義】

  所以在當今這個時代,能斬斷私意而堅持執法為公的,百姓就能安定,國家也能得到治理﹔能摒棄私行而奉公執法的,兵力就會強盛而外敵不能侵。所以將法律制度加在群臣頭上用來明察得失,君主就不會被狡詐虛偽所欺騙﹔判斷遠方事情時有明察得失的衡量標准,君主就不會被天下輕重不一所欺騙。
 

【原文節選】

  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荀子·君道》
 

【原文釋義】

  所以法制不可能單獨發揮作用,律例不可能自動被實行﹔得到了那種善於治國的人才,那麼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種人才,那麼法制也就滅亡了。法制,是實現大治的起點﹔君子,是推行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簡略,也足夠用在一切方面﹔如果沒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備,也會失去先后的實施次序,不能應付事情的各種變化,足以釀成禍患。  
 

【古今聯讀】

  實現政治有序、社會公平一直是炎黃子孫孜孜不倦的追求,《禮記·禮運》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段關於“大同”社會的描述不知激勵了多少代中華兒女!

  法律與公平、正義的實現有著天然聯系。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法”字解釋道:“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灋”是“法”的古字,其中“廌”(zhì)則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據說它能辨別曲直,在審理案件時,它會用角去牴觸理曲之人。“廌”的存在說明我們在初民社會也有著濃厚的“神明裁判”色彩。隨著古人智識的開化和理性的提升,“法”字在構造時雖然“廌”不見了,但仍保留了三點水(即“平之如水”)和“去”(即“去不直”),而這些恰是中國古人對“法”理解的核心。

  正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法”有以上特性,所以法家在重整社會秩序、實現富國強兵時才主張“任法而治”和“一斷於法”,依靠法制來最大限度地調度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戰國時期,凡是重用法家有效推行變法的諸侯國都很快強盛起來,而變法最徹底的秦國也最終得以兼並六國,一統天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前線》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