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16日13: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图表由宋嵩制作 |
![]() |
图表由宋嵩制作 |
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长沙市市长张剑飞代表
最小程度地影响
最大力度地修复
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追求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做好环境保护,公众的环保意识、企业的环保责任、政府的环保决心缺一不可。当前,政府的环保决心尤为重要。如何在发展中使环境得到保护,在保护中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这就需要在理念上有创新,在实践中见行动。
政府应当继续加大环保投入,运用科学方法,大力开展环保科研,带动环保技术提升,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到对环境坚决不破坏,最小程度地影响,最大力度地修复。不仅要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要使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改善。
(本报记者 杨彦 侯琳良)
贵阳市市长李再勇代表
发展与环境并重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实力更强、生态环境更好、幸福指数更高,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发展方式转型、人们观念转变、体制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舆论形成更大范围的共识与支持,把取得一定成果的城市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窗口;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结合各省市发展实际给予政策倾斜;给予人才保障支持,为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专家学者开辟绿色通道,让人才能够留得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形成中央给力、社会助力、自己使力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 汪志球 黄娴)
河南焦作市市长孙立坤代表
绿色城市建设并不是单纯付出
城市转型发展需要树立全面的“绿色观”,构建完整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包括推行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强化绿色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每个城市可以有不同的转型路径,如有山水风景和人文底蕴优势的城市,可将旅游业作为转型突破口;原本依靠资源发展的城市,可在风电装备、光伏、光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寻求机遇。实际上,绿色城市建设并不是单纯付出,而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双赢的发展战略。目前,中国的许多城市开始通过公共财政支出,补贴绿色交通、节能电器及公共绿地的发展,建议实施更多鼓励性质的绿色节能政策、更为严厉的污染管理,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报记者 赵展慧)
云南大理州州长何华代表
良好生态是持续发展的动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持久的生产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大理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两端。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和倒逼作用,督促各级政府和经济主体转变发展方式,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做好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企业增效与节约环保、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生态产业、生产空间布局与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等几个结合,不断创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循环发展、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胡洪江 赵婀娜)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
· 十八大报告解读专题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