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秦安:培育网络文化的周边“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2014年09月19日09:3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金秋时节,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不久,出访蒙古国,“走亲访友话合作 携手发展创未来”,呈现出“以地利尽人和,以义利促发展”的鲜明邻国观。这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践行“新型大国关系”战略后,落实“周边命运共同体”真挚灼见的实际行动。结合媒体融合发展,就要在培育网络文化中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用中华文明的文化凝聚力和历史影响力,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形成“文化融合点”,进而建立“信息丝绸之路”。这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或缺的全球视野、中国智慧和文化符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文化的总称, 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中华文化圈”。中国文化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拓展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欧洲、非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但与此同时,网络空间唯一的超级大国,既拥有互联网的绝对管理权,也具有超强的网络控制能力,其渐次曝光的从普通网民到政府首脑“一网打尽”的监控霸权行为,揭示了一种以“五眼联盟”为标志的“英语霸权网络文化圈”的存在,对世界和谐的网络文化培育构成现实威胁。习近平自任国家主席以来,曾先后出访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邻国,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亚信会议等区域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演讲,阐述中国参与地区事务和区域合作的战略观点,讲信修睦以义为利,共建“命运共同体”,道路相连经贸互通,构想“一带一路”宏图。因此,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以“命运共同体”意识,发挥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华文明底蕴的网络文化,既是中国应对网络霸权与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也是维护世界网络空间和谐、平安、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中华文化在周边的影响源远流长,以新媒体为平台,培育“网络文化融合点”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 一) 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力量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传入了日本等国。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文化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在韩国,影响最大的也是中国文化。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 月和8 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韩国甚至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 多所。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 新加坡则从1980 年代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 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 年10 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中华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周边国家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与思想精神之中。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近邻蒙古,发表题为《守望互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的重要演讲,话中蒙友好合作,谈中国周边外交,论亚洲国家相处之道,强调互尊互信、聚同化异、守望相助、合作共赢,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共促亚洲稳定繁荣。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培育“网络文化融合点”的历史渊源和战略视野。

( 二) 中华文化对整个世界具有深远的辐射作用

随着世界范围的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欧洲,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从17 世纪开始,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极度推崇程度。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成为世界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一。

( 三) 中国近现代文化“世界人”观念的形成与影响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的“世界人”概念,是中国文化和外来思想融合的一个典型事例。世界主义潮流最初进入中国,与康有为的倡导和阐释分不开。1884 年他在《礼运注》中第一次提出“世界主义思想”。梁启超则是中国最早提出完整意义的“世界人”这一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周作人、戴季陶、毛泽东等受康有为、梁启超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形成了相似的世界主义思想。鲁迅“世界人”的概念则是借用他人的概念发表自己的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鲁迅理解世界主义思想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从社会的制度层面去理解和宣传世界主义,而是一开始就从“之人性于全”的现代人格的养成,也就是人的精神层面变革思考“世界人”概念。其二,鲁迅的精神世界中并没有孤立和局部性地理解“世界人”概念,而是与其中心思想以及当下的社会现实相关。这种切合社会发展实际的“世界人”思想,无论对我周边具有相同中华文明思想影响的亚洲国家,还是俄罗斯、印度,甚至辐射到欧洲国家,都具有寻找“文化融合点”的重要意义。

二、网络空间风雷激荡,以新媒体为纽带,建立“网络文化融合点”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一)网络政治的霸权思维唤醒网络空间战略意识

斯诺登披露美国“棱镜门”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构成的“五眼联盟”浮出水面。美国网络霸权有机构、有力量、有战略、有行动。其2011 年推出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只字不提他国网络主权,其实就是网络霸权的宣言书。美式网络政治的霸权思维不光在于政府监控世界的行径,也体现在其部分政客和部分媒体对恐怖主义的双重标准。无论是发生在俄罗斯的恐怖袭击,还是发生在中国的恐怖事件,都被美国扭曲歪解。似乎“只有美国人自己遭受了恐怖袭击就是恐怖袭击”。更有甚者,美国前国防部长等高官一边在高喊警惕“网络珍珠港”事件发生,一边与日本建立事实上的“网络联盟”,难道美国人健忘到不知道珍珠港事件历史了吗?其实都不是。斯诺登披露的美国棱镜门事件,美国从普通网民到政府高官,从潜在对手到北约盟友的“一网打尽”,充分说明了霸权思维已经延伸到网络空间。这种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促使世界各国已经萌生了“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需求。以网络新媒体为纽带,具有相同遭遇的国家形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容易形成共识。

(二)网络经济的垄断性激发网络空间自主可控意识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当前,在网络空间,美国处于经济上的完全领先地位,基本上垄断了操作系统、高端芯片、路由器、数据库等网络关键软硬件的生产和标准的制定,并利用对互联网的独自管理权等综合优势,大力推动“脸谱”、“推特”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美国成为网络经济的最大实体和受益者。尤其是此次斯诺登披露的美国监控世界的风波中,美国利用思科等信息产业“八大金刚”生产的路由器等产业优势,几乎不用使用任何黑客手段,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显然,美国的产业垄断优势已经对世界构成了实质性危害。应对这种局面,世界各国一方面要采用创新驱动战略,用技术瓶颈的突破和信息产业整体变革,逐步缩小、甚至追赶、超越美国网络经济垄断地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经济“命运共同体”模式 ,加大网络空间的国际合作,避免美国网络尖端技术的垄断地位对世界造__成更大的威胁。斯诺登事件之后,世界各国的信息产业自主可控意识已经全面觉醒。

(三)网络力量的超前性和网络攻击的威胁性推动网络国防意识觉醒

2009 年,美国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网络空间司令部后,加紧网络空间军事化进程。2010 年,美国网络空间司令部投入正式运行,随之,攻击伊朗核设施,席卷中东,波及世界的“震网”病毒曝光。2011 年,美国接连推出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和行动战略。2012 年,美国研发多年的“国家网络靶场”投入试用。尤其是2013 年以来,美国以热炒中国“涉军黑客”为由头,大规模扩编网络空间司令部,宣布成立40 支全球网络攻击部队,暗中牵头抢先公布制定网络规则的《塔林手册》,美国已形成了世界超前的网络力量,其领先程度甚至完全超越了其在实体空间“一超独大”的军事优势。面对美国超前的网络攻击实力,世界各国虽然说不上不寒而栗,但对国家安全造成的现实和潜在威胁不言而喻。这种态势推动网络空间迎来越来越多的“大块头”,即国家力量取代初始阶段的黑客,逐渐成为网络空间对抗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各国效仿美国,纷纷成立网络战部队,网络空间军事化明显加剧。可以预见的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将义不容辞地开展加强对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维护,网络国防意识将成为现代军事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网络文化的侵略性催生民族文化的抵抗力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霸权、侵略的文化则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尤其使掌握网络先进技术和网络优势资源的国家蓄谋的文化侵略,加速网络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网络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能够彻底导致对象国人民思想混乱、社会动乱。发生2012 年初发生在西亚北非的“茉莉花革命”现实而生动。而美等西方国家在伊朗的网络颠覆则更富有文化博弈的意味。2009 年伊朗大选后,美国就利用推特、脸谱等网络新媒体加剧了伊朗选后动乱。在伊朗成立网络警察部队,建立与国家互联网隔离的“清真网络”后, 美国又利用翻墙技术打通文化入侵、信息颠覆的渠道。尤其是美国针对伊朗年轻人推出的“虚拟大使馆”,就是公开的文化侵略。但也是这种明目张胆的文化网络入侵,引起伊朗高度警觉,进而多法并举,抵挡住了美国一波又一波的网络颠覆。网络新媒体,已经处于网络文化入侵的最前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