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秉志 袁彬
誹謗行為入罪門檻的合理限制
根據刑法第264條第1款的規定,誹謗行為要構成誹謗罪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這裡的“情節嚴重”一般是指誹謗行為的手段十分惡劣、造成的后果嚴重或者產生的社會影響惡劣等。利用信息網絡誹謗是傳統的口頭誹謗或者利用出版物、宣傳品誹謗之外的一種新型誹謗手段,其行為的后果和影響較難確定,給司法實踐中誹謗罪的適用造成了一定困難。鑒此,《解釋》從行為的影響、后果和危險程度三方面對網絡誹謗行為的入罪標准作了細化和限定,規定了網絡誹謗行為入罪的三種具體標准,即“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或者“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其中,最受關注的當是關於網絡誹謗信息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的規定。有觀點認為,《解釋》規定的這一標准過低。但筆者認為,綜合各方面情況看,《解釋》對網絡誹謗信息被點擊、瀏覽、轉發次數的規定基本合理。這是因為:
(1)該規定有較充分的實踐基礎。據悉,《解釋》是“兩高”有關部門在一年多的深入調研和論証的基礎上形成的,全面收集了各種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廣泛征求了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具有較充分的實踐依據。而從受眾面上看,通常情況下,被點擊、瀏覽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500次以上,該信息的接觸人群一般都在數千人以上,這還不包括接觸該信息人員的口頭傳播。客觀地說,這種范圍的影響並不算小。
(2)誹謗罪的處刑較輕,其入罪門檻不宜過高。根據我國刑法典的規定,誹謗罪的法定刑隻有一檔,處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其法定最低刑只是剝奪政治權利。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從處刑的角度看,考慮到我國刑法中的誹謗罪是輕罪,其法定最低刑較低,因而對其入罪門檻不宜規定得過高,否則將導致罪責刑之間不相適應。
(3)一般情況下的誹謗罪屬於告訴才處理,達到入罪標准的誹謗行為並不必然會受到追究。根據刑法第246條第2款的規定,一般情況下的誹謗罪屬於告訴才處理的犯罪,隻有被害人告訴的,司法才會處理。如果被害人覺得名譽受損害的程度不大或者基於其他考慮不告訴的,即便網絡誹謗行為的嚴重程度已經達到了《解釋》規定的定罪標准,也不會受到刑法的追究。因此,網絡誹謗行為入罪門檻的高低並不會直接導致受到追訴的網絡誹謗行為大量增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