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網絡誹謗入罪標准的細化科學合理

趙秉志 袁彬

2013年09月18日11:04   來源:檢察日報

原標題:網絡誹謗入罪標准的細化科學合理

誹謗罪由自訴轉公訴的范圍限定

根據刑法第246條第2款的規定,一般情況下,誹謗犯罪屬於告訴才處理,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對其則可由告訴才處理這一自訴范圍轉為公訴。為了明確誹謗犯罪轉公訴的范圍,《解釋》第3條對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范圍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和限定,規定了7種具體的情形。筆者認為,從總體上看,《解釋》的該條規定較為科學合理:

(1)《解釋》將轉公訴的誹謗行為性質嚴格限定在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范圍之內,較為合理。具體而言,在《解釋》第3條規定的7種情形中,除了第7項是兜底條款外,其他6項都具有明顯的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性質。其中,屬於或基本屬於危害社會秩序的有4項,即“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誹謗多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和“引發民族、宗教沖突的”;屬於危害國家利益的有2項,即“損害國家形象,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和“造成惡劣國際影響的”。可見,這7種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的行為,已不是單純侵犯他人個人利益的行為,它同時侵害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符合將這類犯罪轉為公訴的基本條件。

(2)《解釋》對由自訴轉公訴的誹謗行為嚴重性的限定合理。根據刑法規定,“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是誹謗罪由告訴才處理轉為公訴的條件,表明行為的危害性已經超出了對個人法益侵害的范圍,但它並不是對誹謗罪從重處罰或者加重處理的法定情節。從立法本意上看,刑法第246條第2款之所以作這一規定,一方面是為了與刑法第246條第1款關於誹謗行為入罪“情節嚴重”標准相對應,即對於單純或主要危害社會秩序或者國家利益而不便由被害人告訴的行為,也必須達到刑法第246條第1款“情節嚴重”的程度;另一方面才是考慮到嚴重危害社會秩序或者國家利益的誹謗行為危害更嚴重,需要由自訴轉為公訴。在此基礎上,加上誹謗罪作為輕罪的性質,筆者認為,對誹謗行為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之“嚴重”程度的最低標准不宜作過於嚴格的限定。比較而言,《解釋》第3條的規定與誹謗行為入罪的“情節嚴重”標准基本一致,其對誹謗行為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嚴重程度把握是合理的。

綜上,《解釋》立足於當前我國治理網絡誹謗的現實需要,從行為方式、入罪門檻和自訴轉公訴的范圍等方面,對誹謗行為的入罪標准作了科學且合理的細化,有助於提高刑法治理網絡誹謗的司法效果。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