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網絡誹謗入罪標准的細化科學合理

趙秉志 袁彬

2013年09月18日11:04   來源:檢察日報

原標題:網絡誹謗入罪標准的細化科學合理

隨著現代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犯罪問題日益突出。其中,在信息網絡上捏造事實惡意損害他人名譽的網絡誹謗行為更是十分猖獗,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社會生活。加強對網絡誹謗犯罪的治理勢在必行。9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了《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由於正值公安部查處“秦火火造謠”等重大網絡犯罪案件后不久,該《解釋》甫一發布,即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內容上看,該《解釋》主要針對當前備受關注的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舋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刑事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進行規定。其中關於網絡誹謗行為入罪標准的規定,緊密結合當前網絡誹謗犯罪行為的特點,從行為方式、入罪門檻和告訴才處理轉公訴的范圍等方面對誹謗行為入罪的標准作了科學化、合理化的規定,有利於提升刑法治理網絡誹謗犯罪的法律效果。

誹謗犯罪行為方式的適當擴大

根據刑法第246條第1款的規定,誹謗罪的成立要求行為人客觀上實施“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一般而言,“捏造事實”並“散布捏造的事實”是誹謗罪的基本行為方式。不過,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誹謗罪的行為方式也在異化。例如,對他人信息進行編纂並在網絡上散布、在網絡上發布道聽途說的不實信息等就已成為誹謗犯罪行為的新方式。針對誹謗犯罪在行為方式上出現的新情況,《解釋》第1條在規定“捏造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絡上散布”這一典型誹謗行為方式的基礎上,專門從兩個方面適當擴大了誹謗罪的行為方式:

(1)適當擴大了“捏造”的方式。從內涵上,捏造是指無中生有、憑空制造虛假事實。不過,除了制造虛假事實,通過網絡篡改信息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也日益泛濫,給許多人的名譽造成了很大危害。鑒此,《解釋》對“捏造”的方式作了適當的擴大,規定“將信息網絡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的篡改行為也屬於“捏造”。從內容上看,對他人關鍵信息的篡改行為是捏造的一種新形式,符合捏造“無中生有、憑空制造”的要求。《解釋》將“篡改”他人信息的行為納入“捏造”的范圍,符合我國治理網絡犯罪的現實需要。

(2)突出了“散布”行為的構成要件作用。客觀地看,與捏造行為相比,散布虛假事實雖然是在捏造行為之基礎上實施,但卻是擴大捏造事實影響的關鍵要素,因而對他人名譽的危害更大、更直接。當前,在網絡環境下,一些人明知系他人捏造的虛假事實,但仍將其放在網絡上,利用網絡快捷的特點進行散布。從行為方式看,這些人雖然沒有直接實施捏造虛假事實的行為,但其在網絡上散布虛假事實的行為卻是他人名譽受損的主因。鑒此,《解釋》第1條第2款明確規定:“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情節惡劣的,以‘捏造事實誹謗他人’論。”這意味著隻要有“散布”虛假事實的行為並達到情節惡劣的程度即可成立誹謗罪,顯著地突出了“散布”行為在誹謗罪中的構成要件地位,是我國最高司法機關根據網絡犯罪的特點對誹謗罪行為方式所作的合理的擴大解釋,對於當前我國治理網絡誹謗犯罪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